国际非暴力日:顺应现代文明的一个纪念日

2014年09月30日 10:05   来源:东方网   沈栖

  10月2日,将是“国际非暴力日”。这是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建立“和平、宽容、理解和非暴力”的文化,显然,它是一个顺应现代文明潮流的纪念日。

  “国际非暴力日”何以选定于10月2日?因为这天是印度圣雄甘地的诞辰日(他生于1869年)。这位伟人当年所从事的和平斗争引起了全世界注目,他把非暴力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政治角逐,激励无数人——同党、朋友、异己,甚至敌人——去寻求更加美好、更加充实、更加理想的生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断言:“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传播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确乎如此,且不说恐怖事件时有所闻,当今世界各个地区中的不宽容现象也越来越多,不同文化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暴力意识在潜滋暗长,温和力量在日趋式微,在这样的环境里,弘扬真正的宽容和非暴力,恰逢其时,“国际非暴力日”值得世人关注和纪念!

  “宽容”一词,早在14世纪就出现在法语中。其义是指容许、容忍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感情、思想、习惯、行为等的内心情绪。《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是如此诠释“宽容”一词的:“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宽容是个人、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属性”。在人类历史上,宽容与民主、自由、公平、正义、和平一样深受人们青睐和重视,业已成为烙有“现代文明”印记的价值取向。暴力源于不宽容,换言之,宽容才能臻于非暴力,小到一个家庭成员的相处,大到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大抵如此。

  倘若稍微梳理一下人类思想史,便可发现论述“宽容”的名著灿如星河。从房龙的《宽容》到伏尔泰的《论宽容》,从洛克的《论宗教宽容》到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从甘地的《自传》到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无不彰显着这些思想家们倡导宽容(非暴力)的良知和睿智。要说“宽容”的实效,南非便是一个例证。南非曾是世界上种族冲突最激烈的地区,1960—1990年这三十年间,南非非国大的非暴力斗争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被白人政权关押了长达27年的曼德拉为了换来不流血的和平民主,他非但不赞成“把白人赶进大海”,反而呼吁黑人“将武器扔到海里去!”曼德拉不计前嫌,以宽容态度化解种族怨恨,避免了一场内战,与白人势力共同推动南非的和平进程。

  南非的实例再次印证了美国史上以博爱著称的总统林肯一句名言:“用爱化解仇恨,用宽容消除敌意,用积极的做法减少消极的因素。”宽容的核心是爱。宽容不是虚与委蛇,更不是矫情敷衍,而是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益发世故、物化和势利的粗糙世界一经宽容而变得滋润些、温馨些、人性化些,而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锱铢必较,什么都要勾心斗角。宽容是一种爱,用它付出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有一天会得以回报,也许来自你的朋友,也许来自你的对手,也许来自时间的检验,也许来自众人的“心碑”。我极为欣赏这么一段充满诗意的短语,权为本文的“结穴”:

  宽容,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