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吴 锋: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 开放之门只会越开越大

2014年09月23日 07:4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实现腾飞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和今后,无论是从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出发,还是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新目标考量,我国都绝不会不重视外资的作用,更不会关闭开放大门、排斥外资企业

  近来,有关部门开始对上海自贸区首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进行总结评估。这表明,代表更高开放水平的上海自贸区的许多做法,将在其他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推广并“开花结果”。小开放小发展、大开放大进步,中国对外开放之门不仅不会关上,而且会越开越大,水平越来越高,外商投资的软环境也将越来越好。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实现腾飞的一条重要经验。30多年来,我们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4万余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1.5万亿美元,连续2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实践一再证明,开放就有繁荣,封闭就会落后,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当前和今后,无论是从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出发,还是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新目标考量,都绝不会不重视外资的作用,更不会关闭开放大门、排斥外资企业。同时,我们更加重视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和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而不是一时的优惠政策。我国将一边抓简政放权,规范政府行为,坚决看住向企业、向市场乱伸的“手”;一边抓法治建设、抓环境建设,引导企业合规经营,坚决管住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近期,有关部门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加大反垄断和打击商业贿赂的力度,对一些利用垄断地位阻碍公平竞争的内外资企业进行调查和处理,目的就是为了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别有用心的人渲染的“不欢迎外资”、是“选择性、排他性”执法。

  还要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正在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比如,建立上海自贸区,积极探索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管理模式,为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近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已经在诸多方面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做法,有望加快推广。又如,逐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目前,《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三法”的修订工作,已经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再比如,提出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互联互通水平。如今,一股新的投资热潮正在围绕“一带一路”展开,外商投资面临重大机遇。

  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各国利益相互依存,彼此命运休戚与共,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能成功的。扩大开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对我国如此,对其他国家同样如此。各国间不应再是你输我赢、“零和博弈”,而应该是双赢多赢、互利共赢,唯此世界才能繁荣进步,各国企业和人民才能受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吴 锋)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向可能性保持“开放”    2016年06月06日
  • ·超越转型升级的阵痛    2016年05月24日
  • ·开放中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2016年05月20日
  • ·读懂“试点”的逻辑    2016年05月17日
  • ·以深化开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2016年04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