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摇号发奖励,老师算哪一只该奖励的“羊”?

2014年09月22日 07:26   来源:红网   李振忠

  近日,网友爆料称,鳌江中学以考试后发奖金和周末老师坐班费为由,多次向学生收取费用,每次300元,月考结束后颁奖,并用电脑软件进行摇奖给未获奖的学生奖励。9月18日平阳县教育局称,系家委会牵头筹集奖励基金,有部分年段教师参与,摇奖仅有一次。(9月21日《京华时报》)

  考试与奖金挂钩,其潜台词就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当每一次考试结束后都来一次如此这般的金钱奖励之后,被刺激起来的,恐怕不是对知识的欲望,而是对于金钱的欲望。如此看来,试后奖金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瘸腿”的违规的。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得对学生乱收费,更不能巧立名目给学生增加负担,而家委会又有什么权力对所有学生集资用于考试后的奖励?作为家长一方来说,没有什么比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减轻学生精神负担更重要,那么,家长为何要如此多事自找麻烦设立奖学金?

  学校的回复并未得到发帖者的认可,这名网友表示,校方所提及的家长协商是在校方的授意下进行。家委会受学校授意,而学校的授意之真正目的又在哪里?无利不起早,是商人的行为准则,而学校如此授意,其真实的目的果真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激励学生考试积极性的目的属实,那为什么又让老师进来掺和?学生们的奖学金基金,是由学生家长筹集,再返奖给学生,也算得上是一种羊毛出在羊身上。而老师又算哪一只该奖励的羊?

  学生对高三时复习用书的资料费已上交过2次及以上,而且每次的费用达300多元,而校方当时给的理由是交暑假上课的电费。暑假电费,该不该由学生分摊?而即便要分摊,也绝不可能以百元计,两次费用600元多元,又有多少用在了资料费、电费上?其在学生学习资料费,家长集资奖金基金中,又扣掉了多少费用?

  作为教育部门来说,教育并不差钱,如果教育差钱,也应当由政府部门加大投入,而不是从学生身上“揩油”。五次三番积数年之久的向学生及学生家长摊派奖学金费用,仅仅折射了师德的差劲吗?老师直接参与到“摇号颁奖学金”活动中,又摇掉了多少师德招惹了多少铜臭之味?

  教育部门需要认真核查的是,该校总共设立了多少违规名目?收取了多少不该收取的费用?其中又返还了多少费用给学生?全部收取的“奖学金”中又有多少奖励给了学生?而资料费中,又隐藏了多少利益肥私的猫腻?不予以查清事实,不惩戒当事学校及领导,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的争夺学生利益的“狼”。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