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姐退役是与人生的又一次华丽和解

2014年09月22日 07:21   来源:红网   高亚洲

  北京时间9月19日,李娜在微博上宣布退役,9月21日,李娜在国家网球中心召开退役新闻发布会。(9月21日中国新闻网)

  在新闻发布会上,娜姐以十分从容而动情的开头,表达了对说再见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每个真正了解她的人所能感同身受的。“近15年来,我们彼此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娜姐此前在公开信中敲出的第一句话,凝练地诉说着昨日的故事,冷静而坚定。如果这是一番关于退役的总结陈词,这应该是最为贴切而具体的。15年来,这个来自江城武汉的女子,从网球低级别赛事一路打到大满贯赛事,创造出太多明晃晃的不可能:第一个一年内两次闯进大满贯赛事决赛的中国人,第一个登临罗兰·加洛斯球场最高领奖台的亚洲本土选手。如果说,娜姐把这些历史甩在身后的辉煌,尚足以让网球生态和国家荣誉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那么,那些与娜姐所关联着的言说和另类,虽与荣光无关,却是历史的创造,而这沉淀出你我彼此生活中最深刻的那部分。

  这应始自2002年的那场突然退役,娜姐几乎以逃离的方式,丢下了中国运动员的外衣。要知道,曾有体育总局高层官员声称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运动员”。国际化后的单飞,虽然仍生活在无远弗界的“集体温暖”之中,但并不妨碍娜姐以“摇滚”气质,出现在场上场外,搅动着刻板低沉的中国体坛以及敏感刻薄的舆论场。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当娜姐以明显区别于“中国运动员”的幽默表达,让她成为在国际赛场上最会表达最会与公众交流的“中国女运动员”时,却也以格格不入的“另类”,让她成为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主角,如领奖场上未提“感谢祖国”、领导接机时不露笑脸、恩师拥抱遭遇臭脸、记者会上语出惊人等等。抛却媒体的放大和过度解读,“感谢祖国”不应该成为一种程序式的表达,领导接机或是重金奖励也不应该成为割裂做人与做事的评价样本,赛场上失利的愧疚也不应该成为对当事个体的道德绑架。

  站在今时来看,当我们表现出对一个“中国女运动员”退役的难以接受,一同于对她此前种种另类言说和举动的情绪焦虑时,我们是否该做一番这样的检视:我们无法接受的是作为个体——李娜的退役还是一个象征国家荣誉标签的离开呢?我们无法接受的是她的“另类”还是在坚硬世俗标准下的改变呢?事实上,无论是她个性化的表达或是抗争,所展现的都是生动而具体的个人。

  这种剥离于举国体制之外的个性,无论是根植于李娜的内心深处,或是基于现实的愤懑抗争,从一开始便展露出魅力,虽然无法就此论定李娜后来的成功,应因于脱离组织羁绊后单飞的成长,但至少可以证明的是,在这条路上,她可以走得更精彩。精彩的不仅仅在于奖章上的荣光,更在于始终屹立的个体姿态。即便是不得不公开的下场,也可以不失个性,坚持初心。

  从李娜身上,更值得珍视和欣赏的,是她在不断与人生的和解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在最初与体制的抗争时,她选择了不告知的逃离,但是当她同时说出“我为自己而战”和“我爱国家”时,以及此后她与媒体和观众的对话中,都能看到一种成熟的妥协,这既是对现实的妥协,又何尝不是在以个体的力量实现可能的改变呢?与现实和解,与人生和解,一直到这次充满气质的退役。能在正确的时候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能把工作当成关注自己的状态,能在有限的篇幅表达满满的感恩,能在名利之中不忘初心,李娜在实现人生的再一次和解中,做到了对自己的发现。发现自己,和解人生,这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事情呀。

  李娜的存在,能否再次复制,难以一概而论,至少在辉煌战绩的延续上,显然是后继有人了,但是作为个体的存在,李娜恐怕依然是以个案式存在的不可复制,尤其是在个体价值的认知和坚守上。从更宏大的范畴来看,职业体育的繁荣与难以撼动的举国体制,存在无可调和的矛盾,这显然不是个体所能和解的尴尬。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