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化园区“餐厅多于展厅”未尝不可

2014年09月17日 07:26   来源:广州日报   

  红专厂、TIT、太古仓……广州有60多个文化创意园区,但市社科院昨日发布《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文化园区同质化、商业化严重。记者走访发现,有文化创意园区更是餐厅多于展厅。(9月16日《信息时报》)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产业规划更合理、文化氛围更浓厚等对于园区发展都是好事,具备独特的文化符号也能让不同的园区避免同质化而呈现自身个性。这当然是文化创意园区“理想”的发展状态。

  然而,“理想”终归是“理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现状也未必那么“坏”。对于很多广州人而言,平日逛逛文化创意园区是一种“文艺”的休闲方式,未必单纯为了看文化艺术展览,很多时候约三五知己在餐厅吃吃饭、喝喝咖啡,或逛逛特色商店也是不错的选择。而且,文化创意园区内的餐厅很多也是具有艺术设计感的特色主题餐厅。如红专厂就有以火车为主题的特色餐厅,站台的时钟、斑驳的枕木、深红色的铁皮车厢,让人仿佛置身于怀旧的火车站。吃饭之余,当然忍不住拍照留念。类似这种餐厅的原创设计和艺术情调其实也是文化情怀的体现。或许,在文化创意园区内“餐厅多于展厅”,难免让人产生园区是否“本末倒置”的疑惑。但实际上,如北京的798艺术园区,除了聚集设计、展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有不少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性行业。连北京这个崇尚“高大上”文化的古都,也可在艺术园区内融入多元色彩,就更不要说广州了。“吃在广州”,这里素有“吃的文化”,特色餐饮文化更应被视为园区文化的一部分。

  餐饮、商业等元素融于文化创意园区并不意味破坏了园区的“纯净”,而是迎合了广州这个现代城市的特点以及广州人对于生活和文化的追求,可以理解。这样的规划设置也有利于实现文化追求与经济筹划的双赢,体现文化与大众间的互动。而且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文化特色,广州有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文化园区的规划发展也应注重广州的城市特色以及广州人对于生活和文化的追求。所以文化创意园区内“餐厅多于展厅”也没有什么问题,理应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

  (刘晓彤)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