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水井”岂止是坑农摆设

2014年08月26日 10:18   来源:光明网   司马童

  挖井不放水泥管,粉刷水井当“景观”。近日,家住辽宁阜蒙县老河土镇梅力板村的王明德心急如焚,遭遇60年不遇的旱灾,尽管地头就有一口井,可由于没有配套的水利设施,硬是成了摆设。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老王的遭遇并不是个别现象,由于质量低劣和存在假井,让旱区许多农户守着井却用不了水。(8月25日《人民日报》)

  如果不是媒体记者深入田间地头的零距离调查,以及拿着皮尺、木棍、手电等工具对水井的一口口实测,在走马观花的路人眼里,或许十有八九还被蒙在鼓里:当地近年来所打的100多口抗旱水井中,看似井井有“样”、标识醒目,实则有不少乃是“金玉其外”的劣井和假井;即便那光鲜惹眼的座座井台,竟有1/3只是将砖块摞起,然后在外面刷了一层薄薄的水泥,稍经风雨侵蚀,就已形若危卵。

  大旱之年,正是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抗旱水井发挥效用的时候。虽说一些农户平时不太在意,到了紧要关头才慨叹水井无水,同样是种缺乏远虑的表现;但显然,抗旱水井的建设,首先还属政府投入的涉农建设项目,在一地一范围,存在如此之多的摆设水井或说“景观水井”,其主要责任,分明应在有关的施工管理和验收监督部门身上。譬如,懂行的人都知道,“正常打井要下水泥管,还要洗井,没有管子的井很容易坍塌,要是再不洗井,就更属偷工减料了。”那么,辽宁阜蒙县这些动用了各级资金的惠农水井,当初何以就能粗制滥造而不被揭穿呢?

  有道是“中央政策是好的,设计也是合理的,问题往往出在落实上”。事实上,辽宁“景观水井”成为大旱之年的坑农摆设,也正是在“最后一公里”的落实环节中,让人看到了虚与委蛇、欺上瞒下,甚至出现了猫腻暗箱。也难怪有网友闻此拍案——为何水井都在公路的两旁,而且都粉刷一新,那都是只是为了博得领导的微笑;至于水管等的都是埋在地下,看不见,就没有建设的理由了。这种所谓的惠民政策,在旱情发生之前,自然如“皇帝的新装”,被层层遮盖和掩饰;而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百姓的怨言和骂声,那些作风飘浮的检查验收者,哪里还能听得到!

  “景观水井”岂止是坑农摆设。实话实说,一些地方拿着国家划拨的有关资金,敢把惠农利民的抗旱水井,建成“中看不中用”的摆设之物,除了或有可能的用心不够、经验不足,更有一种现实的弊端,便是像某些屡见不鲜的案例那样,将惠农设施和项目,当作了一块“唐僧肉”,乃至“雁过拔毛”、大捞“油水”。否则的话,试问不放水泥管的水井,只有井台不出水的假井,以及“驴粪蛋子表面光”的井台等,又怎么能轻轻松松躲过检查、通过验收?

  一座座“景观水井”抠下的钱都去哪儿了?这并非时至今日才想到的沉重话题,更是为了在将来的涉农惠农建设中,不让某些人可以随随便便地再把国家资金玩弄于股掌,甚至中饱于私囊。若问如何才能把这样的问号一个个拉直,我看有关部门最好还是学学记者的样儿,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群众,看到实情、掌握实料、揭开真相。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