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曹家新:环评资质证书挂靠要不得

2014年08月22日 08: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环境保护部前不久对挂靠环评机构的62名环评工程师给予通报批评并注销登记,记入环评诚信信息系统。同时,将按规定对相关环评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核实处理。

  按照规定,取得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而未在环评机构全职工作的人员,不得作为环评机构专职技术人员。然而,一些环评单位因具备资质的专职技术人员短缺,就私下采用高校或环保系统工作人员挂靠资格证书,这种现象目前十分普遍。毫无疑问,这类环评工程师挂靠问题,将助长环评中的徇私舞弊现象,大大降低环评的实际作用和意义,必须加以遏制和整治。

  首先,加强环评机构的专职技术人员管理,杜绝挂靠行为,避免人证分离,将有助于环评工作的公正开展。环保工作人员在环评机构中挂证,难免出现环保系统内自行编写、自行审批、自行监管的尴尬现象,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不但损害了环保部门的形象,丧失公信力,也难以很好地行使监督和管理职能。

  第二,杜绝挂靠行为,有利于环评行业全面走向市场化。环评机构作为服务性的中介机构,本应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然而,有些环评机构由于挂靠人员的暗箱操作,不仅使其承接项目要比一般的环评单位容易很多,而且价格也不符合经济规律,严重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第三,杜绝挂靠行为,有利于环评质量的提高。时下,中介机构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存在环评质量审核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更有甚者,环评中介机构与建设项目单位之间因利益驱动达成默契,相关机构为了接到环评业务绞尽脑汁,只要付款单位满意,环评报告怎么写都行。

  寻租环境的存在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必须消除寻租活动赖以存在的环境。环评原本是控制污染的前哨,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然而,环评资质证书挂靠行为却导致事与愿违,让环评增加了一项新的寻租的可能性。近几年,一些地方环评腐败案件频发,也再次说明杜绝环评资质证书挂靠行为的必要性。因此,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环评机构和人员的诚信体系,不仅是加强环评机构管理抑制腐败的有力手段,也是规范环评工作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曹家新 原载于8月20日《中国环境报》,有删改)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蝇贪”不可掉以轻心    2014年07月21日
  • ·环评机构脱钩不能脱管    2015年07月14日
  • ·环保执法,打铁还需自身硬    2015年04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