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投资、消费、工业增加值等数据均不太乐观(8月13日 国家统计局网站)。
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1-6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增速三大投资中除了基建投资勉强与上月持平外,其他两项都呈现回落状态。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消费的增速从1-7月的10.1%下滑到7月的8.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环比增速分别较6月回落0.2和0.09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更严重的是另外三组数据让市场大失所望。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7月份整个社会融资状况可谓完全塌陷。
7月房地产数据再次全军覆没。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1-6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12.8%;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4.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6%,降幅比1-6月份扩大1.6个百分点;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6月末增加802万平方米;7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94.82,比上月回落0.02点。全军覆没的数据再次揭穿了鼓吹房地产复苏的谎言。
更加令人吃惊的是,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9%,环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1%。1-7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9%。这充分折射出企业生产积极性在下降,活跃度在降低。
当人们还沉侵在上半年特别是5、6月份经济数据明显企稳向好的喜悦中没有愣过神之时,突然传来了哀鸿遍地的7月份数据,这无疑于打来的当头一棒和泼来的一盆冷水。这盘冷水宛如一只清醒剂,让我们冷静与反思。
需要反思的是上半年特别是6月份数据的真实性。各项经济数据中是否存在水分,是否为了完成上半年各项经济目标,而冲击6月底数据。其他经济数据不敢妄下结论,但是,上半年金融数据确实存在水分。比如:6月底的存款数据和贷款数据,冲击月底、季底和半年底任务目标的情况确实存在。这是造成7月上旬银行存款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上半年外贸数据真实性如何?也需要认真反思。
需要反思上半年定向调控措施效果到底如何?上半年出台的大部分措施都是对头和有效的,特别是着力于经济持续性长远发展的大力度下放审批权、降低创业门槛、降税降费等措施都是无比正确和有效的。关键在于定向调控措施效果到底如何?比如:两次定向降准,从目前看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笔者最早担心定向降准资金跑偏到房地产领域。实践证明这种担忧不是过滤。一些中小微企业把从银行带来的贷款转手以高息形式倒卖给房地产企业。这已经大大削弱了定向降准的效果。
需要反思一系列宏观政策的落实情况是否到位。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好”政策在落实上确实存在走样走偏甚至落实难的问题。比如,中央把审批权下放给地方,地方却仍然是官僚作风,结果使得市场主体活力仍旧激发不出来。这就告诫我们,下放审批权应该“一竿子插到底”,直接下放给市场,直接彻底取缔行政审批。再比如,取消工商注册登记门槛,大多数落实是得力的,但仍有少数地方工商注册登记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更加需要反思的是,一些地方政府长期形成的政府主导的大投资和货币信贷大投放旧常态思维定势仍很顽固。没有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释放改革红利,激活民间投资,构建市场游戏规则,启动经济内生动力上。能够治本但见效慢的长效机制和措施不乐于为之,还是习惯于立竿见影的大投资思维。
必须在落实上下功夫,适度修订定向调控策略,继续抓好地方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加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释放改革红利,加大放权让利力度,继续大幅度减税降费,激活市场活力和民间资本投资动力。切实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力度,真正使得实体经济、实体企业成为最赚钱的香饽饽,那么包括信贷资源等各种资源就会蜂拥而至、不请自来。
7月份一个月的数据代表不了全部,但是一个提醒和警示。后几个月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继续生效,随着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出口继续好转、城市设施建设陆续启动等对经济拉动力将会越来越大。同时,以电子商务为平台对消费提振和拉动将会越来越强。后几个月各项经济指标将会有所恢复,经济增速将会继续复苏向好。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容忍经济增速的一定回落和波动。笔者认为,应该把经济增速的底线确定在6%上。只要不触及这个底线,就一定要保持定力,不放水货币信贷,不重蹈大投资模式,静下心了、安下心来,调结构、搞转型,大搞技术革新和创新,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着眼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持续性。
笔者再次提醒,所有经济人都要迅速转换思维观念,跟上中国整个宏微观经济大环境的转变,迅速树立新常态思维,把精力放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实业搞实体上,放在技术革新创新上,从中获取稳固、持续性的经营利润回报。过去那种热衷于房地产投资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机会将很难寻觅到了。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