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不均 李法明 画
从8月1日到15日,本版刊发对6个省市小升初入学政策的调查,今天暂时落下帷幕。今年从教育部到地方政府强力推进就近入学,为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出台的诸多新政,“疗效”如何?对于这一问题,工人日报多地记者经过实地调查,得到的回答大多令人遗憾:长春划定的“入学半径”圈不住家长的择校冲动;武汉民办初中择校升温;北京就近入学率上升了,不过同时学区房价格疯涨;郑州划片信息不公开,暗中选拔考试依旧……从数据上看,强推就近入学确实给择校热降了温,但是,离让学生、家长心甘情愿地主动选择就近入学还有一段距离。
诚然,义务教育改革需要突破口,推动招生方式改革不可或缺,先刹住招生乱象,规范招生秩序,无疑是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不过,我们也看到,就近入学政策在很多城市已经实施多年,但是不少家长在了解了家门口的学校,心里算过一笔账之后,却宁可托关系、花大价钱、让孩子起早贪黑备战小升初,也要择校;在今年教育部门发布“史上最严择校令”以后,多个大中城市的学区房应声而涨。指责和要求学生、家长“端正心态”是无用的,因为在很多城市,学校之间软硬件的差距显而易见,无论历史文化、办学传统,还是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管理水平等。
教育部以及地方政府对于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升初,出台的实施意见的核心亮点就是取消学校本来就不应当有的挑选学生的权力,由教育部门承担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制度设计和实施职责。这算是找对了“病根”,却还只是“末端治理”。就近入学何时让学生、家长“喜大普奔”,强制不择校何时变理智不择校?这还需要从推进教育资源均衡上下功夫。
教育资源失衡是教育领域特别突出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的种种乱象因此衍生。遑论城乡差距,就连一个城市同一区域的学校都有可能差距明显,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作为有限,一直是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推进教育均衡,目前的关键是限制一些重点校、示范校几成挥霍状态的发展势头,切断其因长期掌控优质教育资源而形成的人脉和特权,增加面向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学位供给,与此同时通过资金、政策支持让“落后”的学校赶上来。此外,建立一整套配套政策,构建长效的成长呵护和利益保障机制,实现教师轮岗制度化、常态化。
我们期待,在政府主导下,尽快把学校布局、资源均衡、教师流动等措施跟上,完成教育资源趋向合理配置,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只有位置之别,而无优劣之分,同时又保有各自鲜活的特色与个性。惟其如此,方能实现“到2015年,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划片入学”的承诺,同时让公众相信:家门口的学校是值得信赖的。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