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年产假”映射劳资困境

2014年08月12日 07:09   来源:西安晚报   然玉

  晚上频繁起夜,白天按时上班,宝贝只能扔给老人或保姆照看……这是大部分职业女性产后面临的现状。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幼君建议,将女性产假延长至3年,由社保提供3年的生育津贴或由财政出资保障,以改善幼儿家庭紧张的生活状况。而一些妈妈则认为,3年产假似乎太长,也太理想化,未必能实现。有人表示,“我比较支持延长产假10个月到1年,这样也比较现实。”(8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延长女性产假,类似呼吁由来已久。但如何延长?延长到多长?历来未有公论。此番,“产假3年论”横空出世,其略显夸张的主张,不出所料引来阵阵围观。只可惜,在一片“其心可鉴,其言难行”的悲观论调中,此一高度理想化的建议,似乎早早就要寿终正寝!事实再次证明,浸淫职场多年,洞悉社会福利现实的民众,早已失去了幻想的兴趣。他们显然更认同那些目标设定合理、实践路线清晰的“公共表达”。

  无论如何,所谓“3年产假”一说,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检省的契机。一直以来,对女性就业权、生育权等权利的捍卫,整个社会都做得不尽如人意。现实是,固有法律所规定的,“三四个月的产假”往往难获落实。很多女性职员,不得不以辞职为代价,来换取分娩期的休假。此外,人力市场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也与“女性生育要停工”关系密切……在此语境下,动辄大谈延长产假,未免给人一种“想太多”之感。

  法律层面的允诺再美好,也难耐职场日常的残酷境况。当我们缺乏一套健全的执法和惩戒框架,当女性无法便捷地投诉、维权、索赔,任何关于产假的纸面表述,都难免意义寥寥。更遑论,职业市场历来善于变通伪装,所有侵犯女性生育权、休假权的行径,都会被掩藏在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一言以蔽之,在资方强势劳方弱势的大背景下,前者完全可以通过业绩考核、纪律淘汰、合同约定等等合法手段,来实现对后者的精准打压。

  在我们的商业文化中,所谓用工道德,几乎无从谈起。雇主对雇员的个体权利和诉求缺乏认同,而只是热衷于从人力市场寻找廉价的、可替代的、无差别的“劳动力”。正是鉴于此,很多人才担忧,“3年产假”会进一步降低女性竞争力,乃至使之彻底沦为职场边缘人……身处一个低福利且法律约束偏软的社会,雇佣关系总归更为脆弱和功利了些。产假困境,仅仅是一系列劳资矛盾的一环,只不过其最能折射其中弊病而已。

  低水平的公共福利、职工福利,一度促成了商业社会早期的资本积累。只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育的今天,还要继续牺牲个体权益,来支持企业主体无序坐大吗?即便“3年产假”所主张的美好光景不切实际,但市场雇主们终究要习惯,低廉人力成本时代已经过去的事实。尊重女性生育权、休假权,让女性职员体面地工作和生活,乃是一个成熟市场基本的游戏规则之一。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员工迟到了该不该扣薪?    2013年01月21日
  • ·协商涨薪关键在于使工会硬起来    2014年09月30日
  • ·重构中国人的竞争优势    2015年03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