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项峥:小微企业融资须有良性机制

2014年08月07日 07: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项峥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十项措施,着力破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虽然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但在我国货币信贷总量充裕、中央银行实施定向支持的情况下,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表明我国还远未形成良性运转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小微企业融资机制不健全,突出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从市场环境看,实体经济融资存在社会资金截留机制。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债务对社会融资存在资金截留机制,新增货币信贷规模维持这些领域低效运转。按照目前非金融企业7%左右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不抽贷情况下,维持这些领域低效运转,相应贷款规模至少不低于7%的速度扩张,才能满足本息累积、借新还旧需求。

  其次,从资金主要提供方商业银行方面看,规模歧视存在路径依赖。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贷大、贷集中”的经营偏好存在路径依赖,使得当前货币信贷规模的扩张难以真正惠及广大中小微企业。不仅如此,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时,不自觉戴上“有色眼镜”,在营销方式、贷前调查环节、贷款审批要求、利率定价公式都明显区别于大型企业。同时,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方式过于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相当部分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并不注重深入调查分析企业正常经营运转产生的现金流,而是过于依赖物的担保,这与小微企业普遍缺少实物抵押品存在冲突。同时,因互保风险爆发,金融机构对第三方保证行事谨慎。

  再次,风险追责制度与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激励机制存在冲突。贷款责任终身制根深蒂固,即使部分金融机构为鼓励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但在风险追责顾虑下,客户经理主动服务小微企业积极性受到实质影响。同时,为真实掌握小微企业经营状况,需要客户经理更大身心投入,但金融机构内部激励不足,且激励与约束不相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客户经理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国务院“新金十条”的出台,将有助于积极营造有利于小微企业融资的金融政策环境,也为构建良性的小微融资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应该看到,“新金十条”政策能否有效落实,小微企业融资是否真正得到扶持与实惠,不仅需要金融管理部门的有效管理与引导,而且更需要金融机构高效的执行力。在这个过程中,监管层、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需要从畅通资金渠道、优化信贷结构、完善风险追责等多方面构建和完善小微企业融资良性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小微企业得到有效、持续的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小微企业融资难 根在体制障碍    2015年07月03日
  • ·多管齐下解决企业融资难    2015年05月27日
  • ·黄文涛:企业融资有了更多选择    2015年03月24日
  • ·彭 丹: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2014年08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