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浪漫七夕成荧火虫“劫日”

2014年08月04日 06:55   来源:红网   刘建国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近年来这个“中国情人节”概念越来越流行,让小情侣和商家们挖空了心思。恰好每年七月底八月初正是萤火虫繁殖的季节,它们“求偶仪式”中发出点点荧光的浪漫景象吸引了不少人前往其聚集地观赏。南京的灵谷寺已是全国闻名的萤火虫观光点,甚至有旅游公司推出了特色线路。但大批游人踏着夜色到来,也踏破了这些小生灵栖息地的宁静。记者探访发现,相比去年,今年来灵谷寺看萤火虫的人数增加了两倍,但萤火虫却锐减了一半。(8月2日《扬子晚报》)

  “度月影才敛,绕竹光复流。”在古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萤火虫带给人们的惬意。但是,如今的萤火虫却被现代人看作是浪漫、爱情的象征,在利益羁绊之下,萤火虫却被贴上商品的标签,其幼小的生命不断遭到无辜的伤害。表达爱情,阐述浪漫,方法并不少,并没有必要非要残害萤火虫的生命,如此做法应该予以纠正。

  在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城市中,萤火虫非常少见,原因就是生态环境不适应这种小精灵的生存。萤火虫需要湿润的生存环境,茂密的草丛是最理想的栖息地,同时还要以蜗牛、钉螺等为食。因此,在很多地方,萤火虫都是无法生存的,比如,去年青岛曾经引进数以万计的萤火虫,但是短短三天之内,萤火虫就死亡过半。不难看出,“水土不服”的生活习性,在萤火虫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现代社会,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萤火虫的栖息地也在不断缩小,萤火虫的数量也在减少。因此,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我们不该再将双手伸向它们的生存净土,而是应当给它们创造一个安静的栖息之地。众所周知,每年的七月底、八月初,都是萤火虫繁殖的最佳时间段。如果,这些小精灵在仅有的生命期限内,被外界因素屡屡打扰,必然会导致未来数量的锐减。

  萤火虫具有观赏性,但这只是“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真实写照。作为人类,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挤占小精灵们的生存空间,而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善待自然的馈赠。毫无节制的掠夺,不仅会伤害到它们,更会破坏生态平衡,威胁到自然环境的健康肌体。根据科学家的说法,有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方,生态环境往往都是保护的比较好的。如此,偌大的城市之中,难觅萤火虫的身影,原因自然不必多说。

  坦白而言,在一些地方,我们还能看到萤火虫的身影,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如果,我们再肆无忌惮的去打扰它们,于心何忍?作为我们每个人,应该给这些小精灵们留一方生存净土,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环境,更是保护人类自身。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看韩剧“培训浪漫”是一种病    2015年11月26日
  • ·“剧二代”天时地利输在哪儿?    2014年05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