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血袋”饮品,其实没那么时尚

2014年07月21日 11:40   来源:荆楚网   杨丹平

  随着《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美剧的网上热播,竟有人打起了“吸血鬼”的商机,一种装在“血袋”中的“吸血鬼饮料”出现在电商及部分酒吧中。昨天下午,市食药监局执法人员对后海、南锣鼓巷进行了突击检查。执法人员表示,将在全市范围加大对“吸血鬼饮料”等三无产品的查处,要求经营者承诺不购进、不销售,消费者也不要购买此类三无产品。(7月19日《北京日报》)

  近来,店铺里、网络上大张旗鼓的做起了“血袋”的买卖,这些有着仿真血袋包装的红色饮料在食品卫生监察部门的检查下,暴露出了“三无产品”的本质,尽管电视新闻一再曝光、卫生部门一再查处、明令禁止销售,但“血袋”饮料依然在网络上热卖。

  与前几日不同的是,被禁止销售后的网店店主在产品介绍上和有关部门玩起了文字游戏,一日之内添加的食品安全标志,是包装上的装饰物,还是真的通过了食品安全相关部门的检测和认可,我们无从知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毒大米、毒奶粉等添加剂超标的食品一再曝光,面对这些躲闪不及的侵害,一群“逆流而上”不拿健康当回事的买家,却被“血袋”饮品“时尚”的外包装所吸引,不但自己饮用,还买做礼物赠予挚友。

  其实,“血袋”饮品并没有那么时尚,很多消费者之所以疯狂购买该饮品其根源在于一种猎奇心理,错误的将恐怖影片里的偏激、变态东西挪到自己的生活中,给无聊的生活增添所谓的满足感。该饮品包装内的血红色饮料,无非是生活中最为常见草莓、树莓、蓝莓口味的果汁。这些规格在450毫升到500毫升不等,平均价格在10元左右的果汁,在“有心”商家的利用下,被灌入了单价2元左右的血袋,摇身变成“吸血鬼影片”中的同类产品,并以几十元不等的高价出售。

  买卖是买家与卖家双方的事,单靠相关部门的查处和禁售很难停止商品交易行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血袋”饮料在恐怖片影迷的眼里是时尚在未成年儿童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消费者认清“血袋”商品的本质,才是阻止其流通的最佳方式。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把“麦当劳成饮品店”当笑话    2014年07月29日
  • ·公务宴请转战驻京办(图)    2013年01月29日
  • ·林志颖,但求“逆生长”真相    2013年11月28日
  • ·不为时尚买单    2016年05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