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平:地方债自发自还 形似还是神似

2014年07月18日 08: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的开局良好,尤其是继首单广东148亿元地方债招标顺利完成后,山东137亿元地方政府债的发行更是好得不一般:不仅获得两倍以上投标倍数的“抢购”,而且所发行3个期限债券的中标利率竟然都大幅低于同期国债利率约20个基点,以至于市场上流传起“建议财政部委托山东省发国债”的调侃——对比一下今年以来国债发行已两度流标的尴尬,这似乎也不全是笑谈。

  先不想那么远。结合各地正陆续进入地方债偿付高峰的背景看,今年5月开始推出的自发自还试点,多少有缓解短期偿债压力、降低融资成本的现实考量。从这个角度看,对比目前城投债普遍在7%以上的利率水平,广东和山东此次几乎“拦腰砍一刀”的功力令人振奋。试想,这种“多快好省”的发债模式若能在全国推广,目前或明或暗、或长或短的各类地方政府性债务,都能妥妥地置换成久期适配又成本低廉的债券,地方债的各种问题岂不迎刃而解?

  但举债融资制度的改革,远不止于帮助地方政府圈来“便宜钱”这么简单,其长远意义更在于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使地方债务走向透明,地方政府行为趋于规范。从财政部代理发债,到地方自发代还,再到自发自还,清晰地体现了市场化改革的脉络,明确界定地方政府作为偿债主体、让市场约束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

  为确定风险定价水平,此次试点突破性地引入了市场化评级。财政部发布的试点指导意见中,确定地方债信用评级分为“三等九级”。但几乎是毫无悬念,广东、山东两地的地方债信用评级都“顶格”获得了AAA级,也就是“债券偿付能力极强,违约风险极低,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

  也许,被选中进入试点的广东、山东,本身就是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都“杠杠的”优等生,获得高信用等级以及随之而来的低收益率在意料之中。但这不能改变资金定价的一般规律:作为所有债务凭证中违约风险最低的品种,国债收益率是市场接受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多数情况下,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在内的所有其他信用凭证的市场利率,都应该在相应期限的国债收益率之上不同程度地加上一个风险溢价。

  确实,对资产负债表缺失的地方政府进行信用和风险的评估,“前无古人”,不能简单套用企业债券的参数和模型,而必须辅之以更多定性的、直观的内容,要运用经验,也许还有想象。

  基本可以推断,虽然因循着市场化的程序,但超低收益率的形成,一定掺杂了非市场化的因素。比如地方政府债券从未违约的“经验”,以及地方政府违约、中央政府一定兜底的“想象”,都是加分的因素;而银行分支机构和各地政府剪不断的“兄弟情”,更产生了“有钱捧个钱场”的“溢价”。这些都让简单地依据发展前景、风险大小等因素来打分的做法显得有点书生气。

  得第三方评级、承销招标之类的“形似”易,得风险定价、合理举债的“神似”难。从画皮到画骨,中间注定是漫长的修炼,第一步也许总要从照猫画虎开始。(经济日报记者 齐 平)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