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是作风整顿的一块硬骨头。在作风建设持续推进、成果不断制度化的当下,少数干部感慨为官不易,以“要求严了”“规矩多了”为借口,滋生了“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如何让大多数干部摆脱思想包袱,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读者提出不少务实建议,值得党员干部们一读。
当前,中央反“四风”、反腐败视野不断拓展,从明处搜索向暗处查找,从重点扫描到覆盖死角。一些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自建的豪华培训中心,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下期大家谈,请大家就“整治培训中心乱象”发表高见。
——编 者
给干事者成长空间
甘肃会宁 阎晋平
只要对党的事业负责,只要为群众干事,风险就是“公险”而不是“私险”。要打消干部怕出事、担风险的疑虑,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考察效果时兼顾动机。也许,一些干部所做出的政绩不尽如人意,但不能过早地作出结论。如果其初衷是好的,并没有掺杂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符合法律法规,具有一定可行性,即使效果不够理想,也不要全盘否定。
其次,评价决策时宽容“试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有的改革需要探路,也有的改革举措需要在实践中再校正。对勇于改革的干部,要给予更多包容和成长空间。
选拔任用干部时平衡考虑。对于具备良好德行、积极肯干的干部,如果因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或者工作方法上的问题,走了弯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给他们继续锻炼提升的机会,提拔任用时予以平衡考虑。在他们受到不公待遇时,组织上要为他们主持公道。这样,一大批干部就会“为官乐为”,进而“为官有为”了。
以激励促良性循环
湖北武汉 邓仕林
因为限制多了就坐班不做事,因为怕担风险就谋位不谋政,这是事业进取心不强、担当意识不够的体现,也与干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关。治理这样的庸官、太平官,激发担当精神很关键。
固然,人都需要一点激励,但必须于法有据。规范党员干部“吃、住、行”的各种规矩,每一件都是治党治国的必须,没有哪一件管得过分、要求过于苛刻。一些所谓的灰色福利待遇,比如公款吃喝和旅游,超标办公室和公车,本来就不是正常的职务待遇,也超出法定范围和党纪许可。
要激发起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就要用好制度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要完善公务员聘任和退出制度,把想干事、愿干事的人请进来,把不干事、怕干事的人请出去。另一方面,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用人氛围,激发起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惟有形成了“无功就是过”“有为者有位”的良好导向,为官不为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对懒政者分类管理
湖南东安 博 君
为官不为者尚空谈、爱推诿、逐私利、缺担当,有的不想干事,有的不会干事,有的胡乱干事,甚至坏事。需要区别情形,实行分类管理。
要把整治重点瞄准“主动自发型”的不作为者,即骨子里不敢担当、也不想干事,赖在“体制”的庙里贪图享受的和尚。对他们就必须祭起党纪国法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旗,从体制内清除出去,以儆效尤。而对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随大流型”,要从教育帮助入手,既加强监督督促,又要授之以渔,从正反两方面发力,使他们成为干事创业的好帮手。
还有一种“被动消极型”。他们原本较为勤政,也愿干事会干事。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入,少数人错误地认为干事的规矩比先前多了、风险比往常大了,干好干坏评价体系又捉摸不定,从而“被动地”转向消极应付、求稳怕乱。对这类干部,关键是要主动沟通,摸准情况,对症下药。不求全责备,不上纲上线,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尽快让他们重返正常工作状态。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