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疑云只靠“放弃加分资格”还不够

2014年07月07日 13:45   来源:光明网   凌国华

  辽宁省处置体优生高考加分问题联合调查组今天(5日)公布,全省1072名高考体优生中,270名考生放弃加分资格,他们将按取消后的成绩参加高考录取。2014年辽宁省高考录取工作将按计划如期进行。辽宁省2014年高考成绩出分后,部分家长对1072名体优生加分情况提出质疑,辽宁省为此成立了由省纪委(监察厅)、教育厅、体育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中国青年报》7月6日)

  备受社会关注的辽宁体优生高考加分事件有了初步结果——270名考生放弃加分资格。无独有偶,《京华时报》5日也报道,哈尔滨中考加分公示后,20人退出加分优惠。应该承认,“放弃加分资格”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社会舆论强烈质疑的结果。当初在获知高考、中考加分现象如此“非同寻常”时,公众理所当然要质疑,公共舆论迅速形成一股倒逼力量,相关部门应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如今调查结束,270名放弃加分资格。这,可以说舆论监督的一次小胜。

  但是,我们切不可被这种勉强可称得上“胜利”的结果乐昏了头。虽然部分体优生放弃加分资格,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公众质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也算给竭力支撑社会公正理念的高考制度的一次舆论加持,但“放弃加分资格”显然并不能完全廓清公众心头疑云:加分政策到底是如何实施的?实施过程是否能够经得起公平正义的考验?尽管相关部门要求考生签订诚信承诺书,但在在高度诱惑的加分优惠面前,效果有几?公共部门因应社会质疑对“加分事件”进行调查后,就有270人放弃加分资格,如果公众没有质疑,抑或没有相关调查,这些考生会放弃加分资格吗?除了放弃加分的270人,其他考生加分优惠就必定名副其实吗?坊间所流传的高考、中考加分中的种种乱象,究竟是捕风捉影,还是其来有自?公众心头的诸多疑窦,显然并非只靠一小部分考生“放弃加分资格”就可彻底廓清的。

  凝聚着公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理想寄托的高考制度,自然备受社会关注。稍微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公众都会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嗅动鼻子。加分带来的利益诱惑,尤其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如此之多的“体优生”加分,实在令人惊讶,坊间流传的对“学校无泳池却可通过游泳加分”的奚落,可以想见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畸变逐步侵蚀高考公正性的不满正与日俱增。其实,作为一项优惠政策,“高考加分”的原初设计有其一定的时代合理性,配合完善的实施政策,“高考加分”政策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理念。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具体实施主体自由裁量权的不断越界,实施程序的漏洞频现,信息公开制度的滞后封闭,等等,加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漏洞,甚至被别有用心者当成“唐僧肉”,其间不乏权力寻租之类的龌龊交易。这显然加剧了公众对社会公平正义遭受侵蚀的焦灼。

  政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适,确保贴近时代要求、符合发展需要。高考加分也应如此。“加分”政策的极大诱惑性,加上实施程序存在的漏洞,监督机制的乏力,若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就容易使其生命力不断流逝。宏阔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基层的具体实施也不可忽视,同时,公众的知情权需要切实保障,关于高考乃至中考加分的信息公开工作更应回应公众诉求,自觉接受舆论审视。鉴于某些地区“自选动作”正逐步侵蚀社会公正,顶层设计须逐步收缩直至断绝“自选动作”,将违法违规加分视同“科场舞弊”,严格追溯相关责任。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加分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并提供条件方便公众“看守”这个笼子。如此,才能廓清公众心头疑云,坚守社会公正底线。(凌国华)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