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水均益称主持人很穷 央视主持人的收入到底有多高?

2014年07月07日 07:03   来源:红网   乔志峰

  水均益:央视主持人很穷,不要信我1个月挣26万。近日,水均益在一次演讲中透露,央视主持人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的工资。“有记者朋友问我来过成都没有,来过,还不止一次。我昨天好好反思,认真检讨了一下,来成都参加过一个商业活动,就是所谓的‘走穴’,因为央视的主持人和记者很穷,你们不要相信网上说我一个月挣26万,那完全是无中生有。我们的收入是国家标准,干得好年收入有可能有这个数,但是月收入是万万不可能的。”(7月6日《成都商报》)

  央视主持人的收入到底有多高,坊间曾流传过多个版本,称主持人收入丰厚,动辄月入几十万。有的还有鼻子有眼,开列出基本工资、奖金、化妆费等明细项目,看起来跟真的一样。每一次相关传言流出,都会引发不少争论。有人信以为真,进而质疑央视工作人员该不该拿这么多钱;也有人对此提出疑问,认为主持人收入不会太低,但也不会是“天价”。公众猜测、讨论央视人员的收入,主要当然是出于好奇,毕竟央视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之一,其主持人更是同业中的佼佼者,很多还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的生活、工作、收入、感情等方方面面都有人关注。同时,也不排除有人有其他想法,比如试图以此来为当前收入差距过大寻找例证。

  我相信水均益的说法。央视虽然影响巨大、效益一流,可毕竟属于“体制内”,而非完全商业运作的商业媒体,其工作人员的各项收入都有标准可循,不可能无节制地发钱。我本人跟广播电视接触也较多,也曾偶尔去央视参加过节目,拿到的报酬跟地方电视台标准差不多。而我平时接触的电视台编导、记者、主持人,基本上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穷倒不至于,不过收入并不很高却是事实,甚至跟其劳动量和劳动强度有点不成正比。不少媒体人都自称“新闻民工”,虽属自嘲和玩笑,却也折射出这一工作的酸甜苦辣。央视主持人收入比普通媒体人肯定要高一些,但想必不会高到离谱的程度。

  不过,如果说电视台没有高收入从业者,估计谁都不信。不说别的,去电视台停车场看看停放的私家车的档次,就一目了然了。电视从业者特别是出名的主持人,其收入的构成比较复杂,名声越大、越活跃,他们获取其他收入的渠道就越多。最常见的,就是水均益所称的参加商业活动,即俗称的“走穴”。水均益澄清了薪金收入,却未透露“走穴”酬劳具体是多少。这一块,或许才是真正的“大头”。

  央视主持人外出“走穴”,早已不是什么秘密。2009年,一名在山西做煤炭生意的煤老板在浙江衢州为自己的儿子举办了一场超豪华婚礼,引起轰动。而到场的证婚人毕福剑和主持人鞠萍更让婚宴现场起了小小的骚动,人们均放下酒杯站了起来,努力看清著名主持人。在其他餐厅的客人,通过电视转播看到后,纷纷跑到主场来看。据悉,毕福剑是新郎家人请来的,而鞠萍则是新娘家人请来的。据我所知,毕福剑这已经是第三次为富人的婚礼“帮闲”了。2007年11月24日,毕福剑为沈阳某富商主持婚礼;2008年4月13日,毕福剑出现在沈阳一个婚礼现场,而与他一同前来的《星光大道》多位选手则逐一上台献唱。随后有人曝老毕此次亮相收了20万的出场费。

  据说,央视有明文的规定:主持人不准私自接演商业形式的活动及进行广告、广告代言等。如果主持人要参加社会活动,一般要具备两个理由,一是做公共事业,二是配合台里的广告部门,并且必须事先申报给台里。即使被批准,活动也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不过,“据说”毕竟是“据说”,基本上没看到央视动过几回真格。

  而做广告和形象代言,更是一些名主持人重要的“吸金大法”。前年,一段前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为潍坊某食品企业录制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这段名为《XX特别报道》的视频,内容仿照《新闻联播》形式,由其本人播报了该企业的内部新闻。看到该视频的网友纷纷表示“震惊”。除此,有媒体记者发现,从央视退休后,邢质斌还接拍了至少三个医疗医药广告。我倒觉得,主持人特别是像邢质斌这样的“前主持人”接广告,应属正常。现在虚假广告已成社会公害,某些明星、名人不负责任的代言行为,对虚假广告的泛滥成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确实需要严格监管。但“代言虚假广告”跟“代言广告”是两码事,只要邢质斌们代言的广告不违法,就不应该受到质疑。如果他们代言的广告有问题,自有相关法律法规来惩处。

  央视主持人的收入到底有多高,公众可以好奇一下、猜测一番,却也无须刨根问底穷追不舍,毕竟那也属于人家的个人隐私。至于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捞了点外快,只要不违规、不违法,也无须过度苛责。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央视主持人请守住道德的底线    2015年07月06日
  • ·主持人来了,春晚还会远吗?    2015年02月03日
  • ·央视主持人遭卫视哄抢为哪般?    2013年09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