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何 东:ATM机的小凭条也有节约学问

2014年06月30日 07:5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人们可能对这样一种现象司空见惯:在遍布城乡的ATM机前,取款人在取款后,习惯性地打印出取款凭条,捏成一团或撕碎了扔在旁边的废纸篓里。作为银行员工,笔者看在眼里,忧在心头。

  目前,很多ATM机具备选择是否打印凭条的功能,但由于习惯问题,即使自己账目清晰,取款顺利,很多人仍然打印取款凭条,且打印后的凭条并不妥善保管。这样做带来的问题多多。一是凭条碎片一地鸡毛,弄脏环境,颇不文明。二是凭条虽小,浪费惊人。我国森林资源缺乏,纸张宝贵。何况ATM使用的凭条大多为复写碳纸,工艺复杂。据统计,30台ATM机半年间的凭条打印纸就要花费1万多元,平均每台机器300多元。由此推算全国,这一浪费的确不是个小数目。三是乱扔的凭条上有不少信息,处理不妥的话,会给高科技犯罪分子机会,给自己的资金安全带来隐患。

  其实,每次取款前后的余额查询、每月的对账单以及不少银行开通的手机“短信通”功能,都能让取款人对自己的账目了然于心,并不需要每次打印取款凭条。在大力倡导厉行节约、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笔者呼吁广大取款人,在ATM机前取款时,举手之间,勿忘节约。(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何 东)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