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池南路的一家湘菜馆的老板杨禄民,从今年1月22日开始推出了每天中午免费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30份套餐的爱心服务。快半年时间过去,杨禄民却为此增加了烦恼:每天来领餐的都是一些“老面孔”,有的老人月收入高达5000元,有的老人为了赶时间,早晨八点半就从西郊出发,早早过来排队。免费套餐并没有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5月29日《西安晚报》)
杨禄民搞免费午餐的遭遇,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些政府惠民政策的缩影,值得反思。
扶贫款项被乡、村干部截留,惠农补贴成了唐僧肉,经适房被公务员捷足先登,开宝马的人吃着低保,本来很富裕的县市不惜投入血本争得一顶“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这一切都与杨禄民的免费午餐相类似:政策初衷无疑充满了善意,但为什么在执行的时候总是走样,以至于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反而无缘被惠及?
一是政策漏洞。杨禄民采取的是“先来先得,额满为止”的超市促销方式——谁有能力早排队谁就有获得免费午餐的权利(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杨禄民的爱心行为)。同样,在许多惠民政策和慈善活动中,也有类似靠名额和时间来决定扶持对象的倾向,这无疑有着制度漏洞。
一是监管失察。面对着家庭条件优越的“老面孔”,杨禄民碍于情面不好当面揭出来。对于一些惠民政策来说,这样无疑是监管上的严重失察。譬如,在有些地方,对于开着宝马的人吃着低保、住着经适房却熟视无睹;对于明明经济发达却厚着脸皮争夺贫困县帽子的县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其实是监管失察的表现。
一是方法粗放。杨禄民靠老人出示身份证来限定30人的免费名额。这种做法相当于一些惠民政策中的个人申报和申请。该做法显然太过粗放简单(当然,仍然不能苛求杨禄民的慈善方式)。在低保发放、惠农补贴、经适房的核准等政策上,一些部门采取的方式与此大同小异,很少有人会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
杨禄民的遭遇只是他个人的烦恼,影响面较窄;但国家惠民政策却不同,事关公正公平、社会影响以及政府形象等问题,不可不谨慎待之。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