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地方一味追求城市的“做大”、“做强”,恨不得一天建成罗马城。有关机构发布数据显示,国内有655个城市号称正“走向世界”,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建设目标的城市超过200个,对于这些口号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一些城市的发展被速度上的快、形式上的大和表面上的美所左右,与此并不协调的是,不少城市内在品质距离“优”字相距甚远。
在人口密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公共设施集聚、市场高度繁荣的表象之下,还潜藏着不少并不那么美好的东西——看环境,空气质量难言清新,蓝天白云已成了稀罕物,雾霾倒成了不少城市的“常客”;看交通,限号、限行、提高停车收费、发展公交系统、把路面拓到上百米宽,但“蜗牛车”依旧满街爬行;看城市建设,疏通沟渠,改造管网,“马路拉链”频繁开合屡惹人烦,“逢雨必涝”已成常态……
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重“面子”轻“里子”的城市建设方式。不少地方在城市发展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哪个方面的问题,还没有从认识上真正解决,重表面轻内在、重形象轻功能、重短期轻长效,与热衷于大都市战略、动辄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设目标相比,与城市地面建筑的不断推陈出新相比,与城市地价、房价的不断提升幅度相比,一些地方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里子”工程,无论是关注的程度、还是投资的力度都远远不够,城市外表的光鲜,难以弥补城市内在的缺憾。这种重“面子”轻“里子”的建设方式,危及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尽快改变。
城市发展,品质比速度更重要,内涵比规模更重要,比起高调的“高、大、洋”的城市风貌更重要的,还是潜心修炼城市发展的“内功”。只有修好“内功”,才能在“做大”、“做强”的路上走得更远。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里子”和“面子”问题,坚持形态构建与强化功能并重、营造环境与提升品质并重、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配套服务能力,强化空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一句话,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经济日报记者 杨明生)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