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31个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其中,各地加分大瘦身最引人关注。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多地奥赛获奖者剔出保送行列,甚至加分名单。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5月25日《法制晚报》)
客观地说,高考招生时给在奥赛、体育运动、科技发明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可以弥补单纯地“以分数论英雄”的不足,有其积极意义。
不过众所周知,由于高考加分里面存在巨大的利益,使得在现实操作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一是部分学校和家长把加分当成了考取名校的捷径,让学生把大量时间用到这些项目的培养上以期提高升学率,二是造假横行,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加分的资格。
比如有媒体曾经报道,在重庆每5个考生中几乎就有一个考生加分。北大2009年就承认招来的学生中40%有加分,今年更是爆出北大清华招收的高考状元中,有加分的达到了46.2%。而湖北省2010年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时,一名拳术分数比有全国冠军头衔的考生还高的女生,踢腿高度连腰部都达不到,“还不如晨练的老太太”。
从加分政策设立的初衷来看,获取加分资格的考生应该占全体考生很少的一部分。如果大量的考生都能够取得高考加分,就失去了高考加分的意义。据说,不少高考状元如果不加分,在全省要排在十名开外,有些甚至比名次靠后的学生裸分低十多分,而真正的状元也因此湮没在加分中,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正因如此,各地才把去除或消减奥赛、体育等加分纳入了议事日程。而部分省市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加分提到了重要位置,恐怕会重蹈奥赛或体育加分的覆辙。一是这种以政府部门颁发的证书为准的奖励,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试想,“还不如晨练的老太太”的人,武术成绩可以超过全国武术冠军,那么弄一个品德标兵或者见义勇为模范恐怕更加容易,也更无从考证。
二是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已经删除了“敢于斗争”、“见义勇为”等内容,不再鼓励中小学生牺牲自我“敢于斗争”,而是要求他们“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遇有侵害要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现在规定见义勇为加分和上述规定有抵触之处。就算主观上没有鼓励见义勇为的意思,但无疑能够变相起到鼓励的作用。
可见,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加分在操作中并不能避免奥赛或体育加分遇到的问题,既然如此,那么所有的加分项目就都应该共同进退才是。现在弱化了奥赛,却强化了品德,恐怕也不合时宜。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