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可近年来水资源遭污染的事件屡见不鲜。更让人揪心的是,个别地方尽管进行了全力排查,却很难找到污染源。此类不确定性若不抓紧解决,不仅相关应急处置机制难以高效运作,群众也容易产生“草木皆兵”的恐慌情绪。
应该看到,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机制仍有许多不足,呈现出碎片化管理结构,有些地方不出事则罢,出了事只能应付了之。为什么难以查出污染源呢?除了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难题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某些污染源被局部利益所袒护和掩盖。
大江大河奔流不息,如果只顾及自己辖区或者短时期利益,很难完全杜绝相关问题。既然历次的洪峰我们都能战胜,如果能够借鉴相关经验,像防洪一样严防水污染,也一定能取得明显成效。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就需要同心协力、上下联动。要建立科学有效统一的监管体系及应对机制,强化生态保护在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要多用经济手段予以调控,可通过生态补偿进行鼓励,持久开展“保护母亲河”等活动,组织沿江省份严防死守,把源头控制放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决依法关停辖区污染源,确保水环境良好和安全。(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鲁志枢)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