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起消防员火灾殉职事件:把"糟糕的事"预想得严重些

2014年05月16日 07:47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评论员 刘文宁

  把“糟糕的事”预想得严重些,关键在于防灾减灾中,求实效,来不得侥幸,来不得表面文章。事先多一些筹划,事后少一些教训;事先多一分认真,事后少一分伤痛。与其事后仰天长叹“悔不当初”,不如事先把该做的功夫做足。

  消防员在火灾事故中不幸殉职,接二连三的事件刺痛公众,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如何更完善的思考在延续。在刚刚过去的防灾减灾日,多地组织消防演练,让市民现场学习应对火灾逃生常识。防灾减灾,涉及环节众多,关键一点,把“糟糕的事”预想得严重些,这样,我们的应对才会更充分、更从容,付出的代价也才会更小。

  把“糟糕的事”预想得严重些,说的是未雨绸缪的道理。以高层建筑、石油化工火灾为例,这类火灾的扑救是世界性难题。当火光冲天、消防员冒死冲进火海救人时,其实事情已经走到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最后一环——扑救。而在这之前还有诸多环节,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办法阻止火灾的发生,或降低扑救的难度与代价。比如,对建筑物做适当限高,建筑设计时预留足够的逃生通道,建筑物外墙选用阻燃材料,配备现代的灭火设备等。

  同样,城市中大型聚会的公共场所、人流密集的地铁中,预防火灾或人员踩踏等都是事关公共安全的大事。如果我们能把“糟糕的事”预想得严重些,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应充分考虑预留人流迅速疏散的通道或紧急避险的设施等,从而避免此类公共设施投入使用后才发现,一遇人流剧增,即险象环生,给城市公共安全埋下隐患。

  之前,不少成功经验不断验证着“做最坏的打算”这一理念的“先见之明”。比如,不少国家的化工厂选址要求远离江河等,以避免化工厂出事可能污染水源;一些城市地下管道建设得能通行汽车,以避免城市在暴雨中变成一片汪洋;一些国家研制井下避难的“救生舱”,为的是给矿难中的工人赢得逃生时间……

  把“糟糕的事”预想得严重些,关键在于防灾减灾中,求实效,来不得侥幸,来不得表面文章。以消防演练为例,一些演练现场的情景设计过于轻松,甚至不乏趣味,离实际火灾现场的危急情景相差甚远。在窗明几净、秩序井然的室内,市民拿着灭火器对着屏幕上的“火源”喷射,以此学习如何使用灭火器。类似演练可能会让参与者感觉很轻松,甚至误以为火灾没什么可怕的。

  而真实的火灾现场完全不是这样。以办公楼走廊垃圾桶意外着火为例,没在现场的人可能以为,“端盆水不就扑灭了吗?”而亲身经历过的人知道,短短两三分钟,腾起的黑烟迅速充斥狭小空间,没有光线,没有方位感,人很容易慌乱紧张,手忙脚乱,甚至在令人窒息的滚滚黑烟中,想救火的人几乎无法靠近火源……而这只是很小的火灾场景,如果突发大火,场面的危急、凶险程度成倍增加。如果我们的演练让参与者体验不到火灾的凶险,就难以唤起人们对“水火无情”的感同身受,演练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无论是消防演练,还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其它环节,把“糟糕的事”预想得严重些,绝非杞人忧天。防灾减灾,事先多一些筹划,事后少一些教训;事先多一分认真,事后少一分伤痛。与其事后仰天长叹“悔不当初”,不如事先把该做的功夫做足。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