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汶川地震6周年的纪念 我们应怎样直面灾难防患未然

2014年05月13日 07:45   来源:新民晚报   曹刚

  6年前的今天,14时28分,汶川剧震,神州同悲。

  如今,滔滔岷江已恢复平静,在浦江边的我们,还记得哪些关键词?是化悲痛为力量,还是在破碎中重生;是大爱无疆,还是多难兴邦?

  回忆各有不同,但这一天会被大家共同铭记——从2009年起,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天是第六次。

  面对悲痛,许多人选择忘记,等伤口止血、结痂,只留淡淡青痕,若有似无。但有些事,必须牢记,比如,怎样直面灾难,防患于未然。

  近些年,中华大地经历多次灾难洗礼,去灾区采访,经常能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喷涌而来的志愿精神。但其中真正帮到点子上的专业人士,并不多。

  空有热情,容易添乱;想要专业,还得学习。去哪学?推荐公益组织“上海城市搜救队”,由前特种兵高博退役后自发成立,多次深入灾区救援,并在上海定期宣传防灾减灾。他们有微信、微博,也有培训、招新。

  高博说,防灾减灾,不是非要冲向灾区前线,在家门口,可以试试这两招。

  一是“练武”,多学些避险技能。大灾大难也许离我们很远,而突发情况随时可能袭来——电梯急坠、游泳抽筋、突遭火情……你懂不懂如何自救?会不会人工呼吸?有没有逃生技巧?

  “比方说电梯遇险。在轿厢式电梯内,应贴墙站,电梯壁会成为辅助力保护脊椎。上下自动扶梯,要左行右立,既是文明礼仪,也是为了防灾——万一突然逆行,可及时抓住扶手。”高博介绍的基础知识,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昨天是母亲节,送花送包送拥抱之余,不妨学一些防灾减灾知识,照顾好自己,就等于送给妈妈一份大礼——心安。

  第二招“寻灾”,操作更方便。环顾四周,找找有没有灾害的苗头?高空坠物风险点、逃生通道受阻点、易积水低洼处、井盖风险点、安全标识缺失点……一旦发现,随手用手机拍照,上传到微博和微信,提醒更多人。

  一个陌生的微小提示,有时可能挽救一条生命。防灾减灾,就从“大家来寻灾”开始吧。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城市形成防灾合力    2016年05月12日
  • ·防灾减灾广播体操 值得推广普及    2016年05月10日
  • ·防灾减灾广播体操值得推广    2016年05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