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的今天,14时28分,汶川剧震,神州同悲。
如今,滔滔岷江已恢复平静,在浦江边的我们,还记得哪些关键词?是化悲痛为力量,还是在破碎中重生;是大爱无疆,还是多难兴邦?
回忆各有不同,但这一天会被大家共同铭记——从2009年起,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天是第六次。
面对悲痛,许多人选择忘记,等伤口止血、结痂,只留淡淡青痕,若有似无。但有些事,必须牢记,比如,怎样直面灾难,防患于未然。
近些年,中华大地经历多次灾难洗礼,去灾区采访,经常能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喷涌而来的志愿精神。但其中真正帮到点子上的专业人士,并不多。
空有热情,容易添乱;想要专业,还得学习。去哪学?推荐公益组织“上海城市搜救队”,由前特种兵高博退役后自发成立,多次深入灾区救援,并在上海定期宣传防灾减灾。他们有微信、微博,也有培训、招新。
高博说,防灾减灾,不是非要冲向灾区前线,在家门口,可以试试这两招。
一是“练武”,多学些避险技能。大灾大难也许离我们很远,而突发情况随时可能袭来——电梯急坠、游泳抽筋、突遭火情……你懂不懂如何自救?会不会人工呼吸?有没有逃生技巧?
“比方说电梯遇险。在轿厢式电梯内,应贴墙站,电梯壁会成为辅助力保护脊椎。上下自动扶梯,要左行右立,既是文明礼仪,也是为了防灾——万一突然逆行,可及时抓住扶手。”高博介绍的基础知识,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昨天是母亲节,送花送包送拥抱之余,不妨学一些防灾减灾知识,照顾好自己,就等于送给妈妈一份大礼——心安。
第二招“寻灾”,操作更方便。环顾四周,找找有没有灾害的苗头?高空坠物风险点、逃生通道受阻点、易积水低洼处、井盖风险点、安全标识缺失点……一旦发现,随手用手机拍照,上传到微博和微信,提醒更多人。
一个陌生的微小提示,有时可能挽救一条生命。防灾减灾,就从“大家来寻灾”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