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确立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检制度和抽检结果定期公布制度。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首次发布小麦粉、乳制品、食用油等11大类食品安全状况的国家监督抽检结果,瓶(桶)装水、果酒、配制酱油不合格率超过10%。(5月7日新京报)
国家食药监总局成立后的首次食品监督抽检情况显示,瓶(桶)装水、果酒、配制酱油的抽检不合格率分别为11.9%、11.1%和14.3%,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整合食品安全监管的各方资源之后,对食品11大类食品安全状况的国家监督抽检结果表明,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成绩没有太多亮点亦无重大失误。但积弊存量与现实增量双重叠加下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新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肩上的担子仍旧很重。
这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是整合之前食品监管“九龙治水”各方资源协作的结果,将之前政出多门的资源集中到一家,在抽检结果的权威性、准确性等方面无疑进步了。据报道,这次抽检的抽样设计集中在公众关注度高、食品安全隐患隐蔽性强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等领域,这些领域无疑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多发高发领域,瓶(桶)装水、果酒、配制酱油不合格率超过10%的抽检结果,无疑也启示相关部门对这些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投注更多的责任。
之前“九龙治水”的资源经整合后,食品的生产、流通、销售以及餐饮环节的安全监管职能都集中到一处,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检制度无疑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力空间。然而,监督抽检只是食品安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拿生产环节来说,又可分解为原料提供、工艺技术、过程控制、质量把关等,每个步骤都会对食品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所以说,食品安全固然需要监督抽检制度,但监督抽检只是食品安全战略“万里长征迈出了一小步”,前面仍旧是万水千山。
整合资源后的食品安全监管效果如何?从这次抽检结果发布可窥其一二。“抽检公布时间相对较长”,食药总局宣传司王铁汉司长的话透露出对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的整合仍未完全到位。一些地方食药监管机构改革尚未完成,有的资源、人员尚未完全到位,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不精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程序,资源整合进度参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抽检结果的质量。食品安全监管资源融合背后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仍旧需要加力推进。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既是对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检视,更是对接下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鞭策。对那些不合格率超10%的食品,该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对那些抽检中还算令人满意的,监管是否就可暂时放松甚至一劳永逸?在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多发高发领域、行业“重点监管”的同时,是否可以放弃那些貌似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行业领域的监管?对小作坊进行全面登记监管固然必要,但是否也要防止个别不法监管者的“养鱼执法”?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资源融合亟待加快推进,更要放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审视之,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法治观念,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切实为全社会“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