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连俊:中非关系厚积薄发 登高望远

2014年05月06日 07: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50年来,中国和非洲建立起了深厚友谊与互信,也为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非之间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彼此内在需求的升华

  中国与非洲多年交往,友谊经受洗礼、历久弥新,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如今,随着李克强总理在非洲的访问依次展开,中非关系再次为世界所瞩目,双方所建立形成的“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关系,既是过往共同经历峥嵘岁月的厚积薄发,也为双方今后关系发展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自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至今,中非关系已走过50年历程。这50年中,中国和非洲为了民族解放和独立自主,彼此相互支持,平等相待,建立起了深厚友谊与互信,也为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1965年,中非贸易额只有2.5亿美元。2013年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103亿美元。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非贸易从过去单纯的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发展到今天涵盖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丰富和改善着双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将双方的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支持非洲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而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政治交往上,也体现在经贸往来中。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250亿美元,逾2500家在非兴业的中国企业,为当地直接创造10余万个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使其逐渐成为中国海外投资新兴的目的地。中国企业在非洲累计签订的承包工程合同总额已接近4000亿美元,累计为非洲铺设铁路超过2200公里,修筑公路超过3500公里。通过合作,中国改变了非洲面貌,也完美诠释了“休戚与共”的丰富内涵。

  深厚的友谊带来的收获,为今后更上层楼的共同发展打下了基础。中非之间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彼此内在需求的升华。非洲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巨大,经济发展的后劲十足。近10年来,非洲经济保持了年均5%的增长率,消费需求与合作诉求持续释放。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非洲乃至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机会和市场。中非两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之间深化合作,将会与双方各自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在孕育出更多商机的同时,为双方人民带去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资本、技术和产能输出能力增强,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强烈。非洲则处于工业化初期,迫切需要资金、经验和技术,促进经济一体化、吸引外资和创造就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同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和非洲发展优势互补,发展阶段衔接,不仅可以实现互利共赢,而且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平衡和包容性增长。

  共同发展繁荣,带来更加紧密的联系和沟通,也让中非两种文明的交互融合愈加深入。中非都拥有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更需要相互尊重借鉴。中非开展文化领域的交流和互鉴,不仅是构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和世界多极化。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理应和非洲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共建和谐世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的平等伙伴。(经济日报记者 连俊)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从电视广告看非洲发展现状    2016年06月20日
  • ·不要乱贴“新殖民主义”标签    2016年05月04日
  • ·中非交往:从历史到未来    2016年02月15日
  • ·非洲仍是中国发展的受益者    2016年02月02日
  • ·见证中国对非洲的真诚友谊    2015年12月10日
  • ·非洲对中国张开双臂    2015年12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