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表示,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居世界第一,但居民储蓄率只是20%左右。储蓄高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而非居民。
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很多人认为,高储蓄是一只猛虎,一旦从笼中放出,可能会带来强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过,这只猛虎目前并没有出笼,变得越来越肥、越来越大了。所谓高储蓄率,在我们的印象中,主要是居民储蓄数量较大。而很多人并不清楚,政府和企业已成为高储蓄率的主角。从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来看,居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现在,二十多年里,一直维持在20%左右,相反,政府和企业储蓄率则从15%上升到了39%。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政府和企业储蓄率快速上升的原因又是什么,反映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显然,分配体制不合理,是导致政府企业储蓄率过高、且结构逐步失衡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至今,财政收入翻了几番,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一升再升。但是,财政困难的局面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变,应由财政投资的社会公共事业、公共福利等,也因为财政“困难”而严重滞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太低,导致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政府机构“运转”掉了,而不是真正转化成能够带来社会财富增值的生产力,如比重过高的公用经费、控制不住的“三公”经费等。
而财政资金、特别是公用经费和“三公”经费等政府运行经费,又常常以储蓄的形式出现,且每年与财政收入一样水涨船高,自然,政府对储蓄率的“贡献”也就越来越大了。这种高储蓄率,说到底就是财政资金的低效率。
为什么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会出现这么高的储蓄率呢?难道中国的企业都已经效益好到必须将资金大量滞留于银行了吗?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的投资热情下降,投资欲望不高了。特别是在生产性投资方面,很多企业信心不足、动力不强。
虽然从理论上讲,企业只有加大生产性投资力度,不断扩大再生产,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才能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好的效益。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特别是2003年房地产市场放开以来,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暴利横行,让资本大量流入到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炒房、炒股、炒期货和从事地下金融等现象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实体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已经让多数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生存。于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和投资者将资金积聚起来,用于投机和非法经营活动。而这部分资金,大多也变成了储蓄。自然,企业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高储蓄率的“贡献”者,成为高储蓄率的推动者。
从居民的角度来看,在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除了储蓄又没有更多其他可以投资的渠道。而储蓄又常常表现为负利率,最终使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低。为什么余额宝如此抢手,说到底,就是人们希望有更多的投资通道,让手中的财富有所增值。
如果能够给民间资本、居民多一些投资通道,让储蓄更多地转化成投资,转化成财富创造力,中国的储蓄率也就会出现下降。更重要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大大提高。问题在于,在金融仍然处于高度垄断,投融资体制仍然控制在行政权力之手,市场不能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居民,就不可能真正将资金用于投资、用于市场、用于发展,而只想存在银行“保险”。这个问题,无疑需要在下一步改革中认真解决。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