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志刚:储蓄率持续高企的喜与忧

2013年09月17日 09: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间,居民储蓄实现了翻番增长,截至今年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已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这组数字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巨量储蓄意味着有更多的潜力进行投资,意味着更大的经济回旋余地;忧的是这也暴露出居民消费的乏力和结构调整的艰巨,以及居民对投资渠道匮乏的无奈。

  这些年,我国居民储蓄规模不断攀升,直接导致居民储蓄率的持续高企。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已突破50%,远远高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储蓄具有两面性。储蓄多了,居民财富提高了,对个人而言当然不是什么坏事。适当规模的储蓄,也是金融支撑实体经济、开展大规模投资活动的基础;但储蓄绝不是越多越好,过高的储蓄率意味着消费率过低、用于投资的资金过多,昭示着内需薄弱、经济内生动力不足,不利于居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而且,持续超高储蓄率某种程度上说也造成了普通居民财富的隐形流失,居民以较低的利息把钱存入银行,但银行却可以以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这种“小百姓补贴大银行”的现状十分不合理。

  居民储蓄规模持续扩张,与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有关,与我国居民由来已久的消费习惯有关,但同时也与消费环境不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有关。从“三聚氰胺”到“问题酸奶”,从“瘦肉精”到“假羊肉”,接连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刺痛着居民的消费神经;保障不到家,面对购房、教育、医疗等家庭巨额支出,很多城乡居民挣钱不敢花,更导致预防性储蓄行为大大增加。同时,投资的路子不多,也是居民紧攥钱包的重要原因。眼下,居民的钱要么投向股市,要么投向民间借贷,要么追逐黄金。但近年来股市一直低位徘徊,投资者叫苦不迭;民间借贷因屡屡发生集资大案,现已迅速降温;今年以来黄金价格大落大起,让无数普通投资者血本无归。现有渠道难以给投资者以良好的预期和稳定的收益,投资渠道的开放远远跟不上投资需求的增长,反过来又加速助推了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央行近年发布的一系列储户问卷调查就显示,储蓄始终是居民首选投资项目。

  国内需求是大国经济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扩大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让城乡居民松开腰包,把钱从银行里、保险柜里拿出一些用于消费和实体经济投资,是让巨量居民储蓄“瘦身”、充分释放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正所谓“笼中老虎”放归山林,才能充满活力。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只有把巨额投资等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才能推动国内需求真正步入良性的轨道。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的智慧和决心,需要在扩大消费上有更大突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大突破,在拓展居民投资渠道上有更大突破。

  在现实中,扩大投资需求的办法较多,扩大消费需求的办法较少,这种状况必须扭转。要高扬创新的旗帜,下决心制定鼓励居民合理消费的财税、信贷等政策,把消费环境改善好,深入挖掘、培育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吸引居民储蓄“活”起来。要发挥好再分配的调节作用,真正把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健全起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把社会建设这块“短板”补上来,为扩大消费解除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还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本市场,规范各类理财服务,拓展投资渠道,让居民在投资中真正收获财产性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全球最高储蓄率”是一种忧伤    2013年09月13日
  • ·人均储蓄3万元背后的沉重    2013年09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