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间,居民储蓄实现了翻番增长,截至今年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已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这组数字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巨量储蓄意味着有更多的潜力进行投资,意味着更大的经济回旋余地;忧的是这也暴露出居民消费的乏力和结构调整的艰巨,以及居民对投资渠道匮乏的无奈。
这些年,我国居民储蓄规模不断攀升,直接导致居民储蓄率的持续高企。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已突破50%,远远高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储蓄具有两面性。储蓄多了,居民财富提高了,对个人而言当然不是什么坏事。适当规模的储蓄,也是金融支撑实体经济、开展大规模投资活动的基础;但储蓄绝不是越多越好,过高的储蓄率意味着消费率过低、用于投资的资金过多,昭示着内需薄弱、经济内生动力不足,不利于居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而且,持续超高储蓄率某种程度上说也造成了普通居民财富的隐形流失,居民以较低的利息把钱存入银行,但银行却可以以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这种“小百姓补贴大银行”的现状十分不合理。
居民储蓄规模持续扩张,与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有关,与我国居民由来已久的消费习惯有关,但同时也与消费环境不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有关。从“三聚氰胺”到“问题酸奶”,从“瘦肉精”到“假羊肉”,接连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刺痛着居民的消费神经;保障不到家,面对购房、教育、医疗等家庭巨额支出,很多城乡居民挣钱不敢花,更导致预防性储蓄行为大大增加。同时,投资的路子不多,也是居民紧攥钱包的重要原因。眼下,居民的钱要么投向股市,要么投向民间借贷,要么追逐黄金。但近年来股市一直低位徘徊,投资者叫苦不迭;民间借贷因屡屡发生集资大案,现已迅速降温;今年以来黄金价格大落大起,让无数普通投资者血本无归。现有渠道难以给投资者以良好的预期和稳定的收益,投资渠道的开放远远跟不上投资需求的增长,反过来又加速助推了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央行近年发布的一系列储户问卷调查就显示,储蓄始终是居民首选投资项目。
国内需求是大国经济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扩大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让城乡居民松开腰包,把钱从银行里、保险柜里拿出一些用于消费和实体经济投资,是让巨量居民储蓄“瘦身”、充分释放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正所谓“笼中老虎”放归山林,才能充满活力。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只有把巨额投资等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才能推动国内需求真正步入良性的轨道。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的智慧和决心,需要在扩大消费上有更大突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大突破,在拓展居民投资渠道上有更大突破。
在现实中,扩大投资需求的办法较多,扩大消费需求的办法较少,这种状况必须扭转。要高扬创新的旗帜,下决心制定鼓励居民合理消费的财税、信贷等政策,把消费环境改善好,深入挖掘、培育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吸引居民储蓄“活”起来。要发挥好再分配的调节作用,真正把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健全起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把社会建设这块“短板”补上来,为扩大消费解除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还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本市场,规范各类理财服务,拓展投资渠道,让居民在投资中真正收获财产性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