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世界读书日”:重要的是阅读力而非阅读率

2014年04月24日 07:47   来源:钱江晚报   项向荣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几天,街头上有关你读了几本书的阅读率调查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架势,仿佛你不读几本纸质书,好像就文明传承无望,遗产后继无人一般。

  阅读率的确很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书籍仍然是人类智慧文明最主要的承载者。但时代在发展,世事在变化,很多阅读是通过虚拟世界完成的,是在网上进行的,这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如今文本阅读率的下降并不能说明阅读率的偏低,我们不能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代中国人不爱看书了。图书阅读率下降,不代表人们就远离了读书,只能说明人们的阅读生活正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因此如今的阅读率调查并不一定能全面反映问题。

  但是中国人的阅读的的确确是出了问题,而且是出了大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网络阅读引起的“娱乐化、低智化”。对很多人来说,泡在网上所谓“阅读”的时间并不少,阅读率可能并不低,但阅读力却在萎缩。

  什么是阅读力?简单地讲,就是你从阅读中获得的思想启迪,但时下的阅读,有多少人讲究从中获得思想启迪的快感?一首校园顺口溜可以反映出现状: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很长时间以来,鲁迅著作一直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指明灯,但如今鲁迅的著作不仅要被踢出教科书,甚至成了很多青年学子的阅读障碍和压力,成了连读都读不懂的代表,这恰恰反映了如今阅读力的下降,因为鲁迅著作恰恰是需要用心去读的:它让人获得脑力补充的前提是你首先要费点脑力去读懂它。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已,能掌握一门使用的手艺,能找个工作、考上名校,或考上公务员,是阅读的全部目的。因此,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但对如何从阅读中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想像力、创造力以及修身养性是嗤之以鼻。这也是当代中国人思想性普遍不高,虽高级“工匠”遍地但创新能力平庸者居多的重要原因。须知,培养一个会思考的脑袋,才是阅读的最重要目的。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一个原因是以微博为代表的“低智化”的阅读方式。有外国人来中国旅行,咋一看,呀,中国人怎么这么勤奋好学,不管坐车还是候机,都低头在手机上阅读,可仔细一看,基本上是在玩游戏、刷微博。如今以刷微博为代表的“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时髦青年的流行风景,我以为,大多数的微博,除了制造“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些把无聊当有趣、并无多少内涵的网络新名词外,并不能提供多少精神养料。试想想,一个微博作者,仅凭100多字,就能把他的思想系统地表达出来?你当自己写的都是唐诗宋词?而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又能得到多少的思想升华?前文化部长王蒙曾严肃地批评这种“轻阅读”现象:我们的精神养料如果都从100多字的微博上来,我们的智商会降到什么程度!那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我们就都变成了懒汉、傻子、白痴。

  我以为,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而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阅读率而是阅读力,是怎么读和读什么!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温州人爱看书?让阅读摈弃功利    2016年07月19日
  • ·规范图书馆促进阅读公平    2016年07月19日
  • ·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    2016年04月26日
  • ·在阅读中拥有“心力量”    2016年04月25日
  • ·别让纸质阅读成为时代奢侈品    2016年04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