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产业化还需标本兼治

2014年04月17日 07:30   来源:红网   张松超

  随着今年职称申报的日渐临近,不少晚动手的申报者也开始为论文发表而着急。记者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职称论文发布不但“身价”渐涨,往年不足千元就可代写代发的价格难觅踪迹,纷纷已经达到两千元以上,代写费还要另算。同时已经开始摆脱找关系托熟人的“艰难历程”,代写代发成为新的产业链条。(4月16日《北京青年报》)

  代写代发,明码标价,当下,论文发表已形成了一条产业。正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论文产业化的背后凸显出发论文的巨大需求:教师评职称需要发论文,学生评奖保研都因论文而增色不少,职场人升迁评职称同样需要论文……在这种唯论文是举的畸形考核模式下,为了自身的利益,不谈学术道德了,也不顾学术腐败了,大家纷纷卷入其中,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由于目前国内的学士期刊管理混乱,十分欠缺学术规范,走后门,买版面似乎成了一种虽不合理,却也被默许的潜规则。再加上已有对学术腐败惩罚过轻的司法实践案例,让更多人不是去凭借真才实学产出科研成果,而是毅然走上了低成本的学术腐败道路。

  不得不提的是,现今学术腐败空前严重的一个原因还是由于“僧多粥少”的现实窘境。因为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增加必然伴随着高校教师的增多,而在增加的这部分教师当中,青年教师占据很大比例,要评职称改善处境就必须要发论文,与此相对应的是,学术期刊还是并没有同步增长,在这种供求失衡的情况下,即便是写得很好,不意思一下也会四处碰壁,于是乎跑关系,走后门,买版面就出现了。

  当自身利益与论文挂钩时,学术道德的约束显得总是苍白无力。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尤其是对那些迫切需要改善生活境遇的人来讲,他们并不是不懂学术道德,也不乐意花钱去搞学术腐败,而是制度在倒逼着他们去选择腐败。在此情况下,就很有必要回过头来反思整个制度的设计了,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制度性腐败的根源还在制度建设,因为再谈学术自律都显得很滑稽了。

  对于学术腐败行为,毫无疑问是要坚决打击的,就目前来讲,必须要依靠法律法规来对学术论文发表进行规范和监督,对那些学术腐败行为,必须要给予严惩,形成司法威慑力,提高学术腐败的成本,让人们望而却步。

  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论文产业化问题,遏制学术腐败行为,还需要变革目前纯粹以论文数量为考评指标的评价体系,促进评价体系指标的多元化。比如,一方面,对于那些上课质量高,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待遇,去年浙江大学为教师设立的“心平奖教金”,就是改变以科研成果论英雄考评体系很好的实践案例;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论文发表数量多的人,还需要评定其论文发表的质量,质量不高同样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从而从根本上扭转现行的畸形考评体系。

  显然,论文产业化的根还在现今畸形的考核体系,只有将考核体系正位,才能让人们更加平心静气地搞科研,踏踏实实地教学,而学术腐败的行为势必会大大减少,如此一来,各方都会受益于这一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