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苦日子还要“熬”多久?

2014年03月31日 15:19   来源:荆楚网   郭施亮

  过去几年,钢铁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至于今年,钢铁业的寒冬似乎仍在延续。

  据媒体消息报道,今年钢铁行业可能将遭遇到2000年以来最差的年度第一季度表现。从中钢协钢价指数分析,目前已经录得20年来的最低点,该指数也降至了95点的低位。

  纵观钢铁行业的上市企业,2013年的发展状况却呈现出较大的分化。其中,在该行业中,部分企业出现了预亏或续亏的局面。典型的代表是酒钢宏兴。根据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酒钢宏兴预计2013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5亿元。究其亏损的原因,主要在于钢材市场的需求持续低迷,钢材价格大幅下降以及运输等成本的上移。另外,也存在部分上市企业实现了扭亏的格局。其中,杭钢股份、马钢股份以及安阳钢铁等属于当年实现扭亏的主要上市企业。

  以杭钢股份为例,公司扭亏得益于营业成本以及三项费用的下降。而马钢股份的扭亏,更大程度得益于降本增效。虽然最终的效果没有太大的转变,但还是以勉强扭亏挽回了公司的形象。至于安阳钢铁,则主要得益于钢材收入上升幅度大于成本上升的幅度,最终企业实现了扭亏。

  但是,从更多实现扭亏的钢铁上市企业分析,基本采取了特殊性的处理手段,而一系列的手段并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上市企业可借助非经常性损益、或者出售资产、调整折旧年限等手段实现扭亏。也有部分上市企业,通过地方的大力补贴而大幅减亏。于是,上市企业并非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或者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实现转变,而是采取了特殊的手段达到了扭亏或减亏的目的。显然,这种方式并没有符合管理层的初衷。

  笔者郭施亮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钢铁业苦日子或许还得“熬”下去。

  首先,钢铁的原料成本高居不下,压低了钢铁业的整体利润。铁矿石作为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其成本的下滑幅度远低于钢材价格的下滑幅度,致使钢铁业的成本压力剧增。另外,钢铁当属劳动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的典型行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移,钢铁行业的整体成本负担也水涨船高。而在普遍钢铁企业负债率持续高企的前提下,企业并无停产的能力,或者可以这样认为,一旦钢铁企业出现了停产的状态,则相应的风险也会随之而来。

  再者,国内投资促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持续趋弱,未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的可能性降低。经历了前几年四万亿刺激政策后,钢铁行业也步入了一个漫长的低迷时期。鉴于当前投资促经济的边际效应作用,与钢铁行业息息相关的产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建筑行业、路桥等政绩工程受到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未来钢铁行业的需求状况并没有太多的想象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家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且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来化解行业中潜在的问题。

  据统计,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以及造船业属于当今产能过剩最突出的五大行业。而据部分机构统计的2012年数据显示,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76亿吨,而按照粗钢产量的7.31亿吨计算,则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4.9%。

  如果从国家的产能过剩标准分析,74.9%的产能利用率属于中度的产能过剩。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钢铁行业的真实数据仍然受到了质疑。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钢铁产量的瞒报现象非常突出。在地方过分注重GDP政绩之际,钢铁业作为提升当地GDP的有力手段,地方自然不愿轻易放弃。再者,出于对当地的税收、就业等问题的考虑,钢铁行业的整合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除此以外,还存在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即钢铁行业一边在淘汰产能,另一边却在加速扩大产能。其中,在钢铁产能不降反升的趋势下,民营钢铁企业的扩张速度非常明显。于是,国家对钢铁产能的约束效果最终无法达标。

  笔者认为,针对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国内钢铁业仍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苦日子。而解决上述的问题,目前只有两种手段,其一是弱化地方GDP政绩需求,降低地方对钢铁行业的依赖度;其二是强化市场化作用,削弱行政手段,让市场决定钢企的生死,最终达到提升行业效率的目标。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