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业里的批评和建设

2014年03月28日 07:25   来源:钱江晚报   高路

  《201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26日在京首发,这是一份让众多电影人气馁的报告,基本上把上一年国内上映的、有点影响的电影都一网批尽了。

  有好情节的说缺好思想,有好台词的说缺好故事,有好故事的又说缺了点对大时代的描写。前半句还说这个是励志电影,话锋一转又说这是不是在鼓励成功学的盛行?

  虽然挑了这么多毛病,人皆中枪,但得承认这是好事,严师出高徒,文艺这朵小苗也是在批评声中成长起来的,这么多电影都不入法眼,说明我们现在的眼界很高,古人云,求乎上而得乎中,求乎中而得乎下。所以眼光一定要放得高一点远一点,这样的社会才有追求。

  不可否认,这部报告对一些电影的批评还是说到了点子上的,很多人也深有同感,比如,它说《小时代》恶俗,我举双手赞成;说《北京遇上西雅图》缺乏真切的现实感与人生感,也少有人反对;说很多青春类型电影,仅仅满足于以世俗的情感表达和普罗大众的价值规范来获得商业的稳定,这也没错。

  可又怎么样,难道我看了小时代就会跟里面的人物一样生活,就从此一天到晚梦想活在觥筹交错之中?有自己的可取之处,能让一部分人感动、欣慰、喜悦,那就算很不错了。我怎么觉得,这份报告不是在说一部电影,而是在憧憬一部可以载入史册的杰作呢?

  而且,你不觉得,这其实也是有点脱离社会实际的吗?或者有好作家没有好导演,有好导演没有好编剧,什么都有了又缺好演员好投资人,这是中国电影业的现状。文学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但事实上现在很多成功的电影电视剧并不来源于小说,而是来源于导演或者一个小班子的策划。这不是电影的错,而是整个社会还在进步之中,还在积蓄着力量。

  一部伟大的电影,它一定是跟现实结合在一起,一定有人文关怀与批判精神,与世事繁华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热闹面前保持一份冷静和清醒,在悲伤面前保持一份乐观。可是恐怕这样的电影还没拍出来,就被扼杀在各种审批之中了。

  不烦批评,烦的是拿腔拿调的苛责,烦的是脱离现实的无谓拔高,烦的是非要将某种命题植入到电影之中。烦的是抓住这些在市场面前如履薄冰的电影一顿猛批,却对不思进取的整个创作环境不加反思。事实上,很多批评的声音,并不是因为眼界高,看透了世事沧桑,领悟了人间真谛,只是因为另有一套“高大上”的标准。我想,既然是想为电影好,那么我们也不能光有批评没有建设,很多电影人反映,如今对他们的限制还是有点多的,扼杀了创作的灵感,文联不如在这一方面多给大家想想办法。

  一部电影用不着承载这么多的希望,我们渴望产生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但是也得忍受大多数时候与平庸相伴的现实,至少大多数的电影只是为了把大家吸引到电影院中,这是一个产业,它需要各种层次各式各样的电影出现,因为有各式各样、各种需求的人存在,这个市场才有可能繁荣,才有可能为好作品的产生创造出良好的土壤。石头山上想长大树,基本上是很难的。《星星》有人看也有人骂,看的人爱不释手,骂的人也未必就是无理取闹了,唯喜好不同而已,实在没那么多大道理可讲。何况,你要求一部投资一两百万的小成本电影,既不浮华,又不平淡,既要现实又要深刻,既要这样,又要那样,这种可能性能有多大?

  你不能一味地让大家在电影院里痛彻心扉、大哭一场,或者心潮澎湃、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才心满意足。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