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官敢向法外干预说“不”
马虎成委员
青海海博律师事务所律师
我已经60岁了,从业律师已近40年,最初是一名“公家人”,后来成了社会人。这么多年,我和团队在全国各地代理了很多案子,见证了依法治国进程的显著进步。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民间和官方的法治意识都在逐步增强。从立法层面看,我们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但从司法实践看,眼下司法公信力还不足,法律在一些地方缺少应有权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地方官员经常干预司法。
如今老百姓法治意识增强,维权意识觉醒,但多多少少都“怕官”,遇到法律纠纷不敢和政府叫板。一次,有个当事人的车被地方政府扣了,四处奔走讨不回来。“为什么要不回呢?”当事人说:“我们不敢去,公安局长说了,再来要车就把我们抓起来。”我感到不公,便坚持代理这个案子。其间的艰辛一言难尽,但最终我们胜诉了。当庭宣判以后,一位政府官员站起来向车主一方鞠躬道歉,赔偿5万元。对此,老百姓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老百姓敢于维权,懂得找律师打官司,这是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现在老百姓法治意识增强了,政府官员更要学会依法行政,避免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法官要挺直腰杆,依法审判。法律有权威,法官才有尊严,司法才有公信力,老百姓才会拥护我们的司法制度,社会才可能和谐。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多个地方政府的法律顾问,参与国企改制、处理群众涉法信访等。日常工作很忙,但我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利用法律顾问的身份向政府官员“灌输”法治意识,宣传法律知识,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希望有一天,地方官员见到法官都很客气,法官审判案件时很“牛气”,并且敢于向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官员说“不”!
(本报记者 张志锋整理)
让大石山区富美起来
罗朝阳代表
广西田阳县新立村党总支书记
大石山区,是广西自然条件最恶劣、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这些年来,从中央到自治区再到百色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让大石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一些偏远村屯,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还比较落后,有的屯还未通路,有的屯没有卫生室,有的地方人畜饮水都困难。
大石山区少地、缺水,石漠化、增收难,我生长在这里,对这里的穷、这里的盼,最有体会。打从1996年当上村支书,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就成了我最大的心愿。去年,我有幸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反映大石山区群众的困难——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等问题,我责无旁贷。
我们新立村的共联屯,原来住在大石山区,后来异地搬迁到条件更好的地方。2011年,共联屯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上级党委、政府整合各项支农惠农资源,形成了扶贫合力,让共联三年大变样。有了水利基础设施,原来只能种玉米的旱地,改造成了坡耕地,可以种西红柿等高效农作物了。以前,玉米每亩赚1000多元;现在,种西红柿能赚七八千甚至上万元。你说,得不得?
此外,屯里还硬化了道路,新建了公共服务中心、戏台、篮球场和公共绿地,搞起了有机高效农业示范田。习总书记到共联屯视察后,乡亲们大受鼓舞,铆足了劲搞发展。现在,全村都建起了新房,家家户户都添置了新家具,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共联屯的辐射带动下,我们正在谋划“那满·醉美乡村”项目。项目将发挥近高速、近机场的区位优势,利用山清水秀的生态条件,搞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发家致富。
我觉得,共联屯异地搬迁、整合资源、连片推进的模式,值得其他大石山区借鉴。有机会,我要在会上“吆喝”一下。
(本报记者 谢振华整理)
卖“环境”比卖树赚钱
宋丰强委员
河南省绿色中原集团董事长
“农民九盼”“农民新九盼”“农民九喜”……这些年,我深入农村一线调研总结,每年政协会议时都会把农民的心里话带到会上来。
我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熟悉又充满感情。近些年来,我尤其关注生态农业建设。说出道道来,更要干出样子来。一份好的提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要有深入基层的调研。现在,我在建设生态农业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心得,那就是“邙山生态绿化实践”。
过去的邙山,可不是这个样子。千百年来荒山秃岭,人们是年年种树不见树。记得8岁那年,学校组织我们上邙山种树,山上没路,磕磕绊绊。
2001年,我38岁了。当我再次站在邙山上时,四处还是光秃秃的,我们小时候种的那些树没一棵活的。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荒山绿起来,让乡亲们富起来。就这样一干就是7年,2008年,这里终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了,还带动农民致富就业千余人。要说成功原因,一是企业化运营,科学种植管护;二是以投资心态而不是以投机心态去干。
好不容易栽活的树长起来了,舍不得卖了。但是,这么多年的投入成本可不小,于是我们把这里建成了生态园、森林氧吧,每个周末都能吸引上千名游客,效益很好。事实证明,卖“环境”比卖树挣钱,保护生态也是有“利”可图的。
有了经验,模式就可推广。这些年,我又绿化了荒滩5000亩,目前正在绿化中的荒山荒坡3万亩。这次开会,看到北京这么重的雾霾天,我深深感觉到,过去这些年来我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绿化荒山、荒滩,值!
我搞生态建设的实践就是一份来自生活的提案,它可以推广,可以复制,可以为生态中国建设尽一份力。
(本报记者 孟海鹰整理)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