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过度拔高的正能量也会产生负效应

2014年03月03日 07:40   来源:红网   朱少华

  18岁打工女孩石芳丽,2月13日在北京燕郊撞倒韩大爷后立即将其送至医院,并辞去工作,打算陪护老人,受感动的老人及家属放弃了索赔,并帮女孩重新找到了工作。如今,石芳丽在其家乡广西上林县,也成为当地学习的典型。上林县县长蓝宗耿带队一行四人近日从广西来到石芳丽所在的北京燕郊镇冯家府村,看望了石芳丽,还代表政府向石家发放了5000元慰问金。(3月2日《南方都市报》)

  毫无疑问,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石芳丽给别人造成了伤害,不仅没有逃逸溜走推诿扯皮,反而敢于承担责任,不仅对伤者送医治疗,更欲打算辞职陪护,其优秀的人品和人格是很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的,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正能量。但不管怎么说,石芳丽的所作所为实际上还是一个“合格的人应该做到的本分”。也可以说这样的做法对于一个给别人造成伤害的肇事者来说也是完全应该的。换句话说,假如石芳丽不这样做,不仅是违背道德,更是违法的。而现在就因为一个人做到了人的“本分”,就成了当地的典型,地方的副县长还千里迢迢上门探望,并送上不菲的慰问金。这样的做法合适吗、至于吗?

  此事到此还并没有完。据石芳丽介绍,在石芳丽的老家,石芳丽俨然超越了“先进典型”应有的地位,还是在高三上学时期,石芳丽曾和4个同学一起去爬过当地的一座名山,并拍了一些照片。而在其“撞人未逃”事情被报道后,同学们再去爬山时发现,当年石芳丽跟他们一起拍的照片竟然被用到了山上做宣传,石芳丽已经成了地方上的形象代言人,难怪连石芳丽本人也觉得尴尬,甚至认为“有点拔高”。

  平常的事情就应该用一种平常心来对待。当人们看到石芳丽撞伤人之后,勇于承担,甚至情愿辞职也要陪护伤者,人们都会敬佩和感动,更会把她当成一种精神来鼓励和促进自己。应该说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能达到这样一目的就已经足够了。但是在看到后来地方上的种种做法,就难免让人反感甚至庸俗了。一个平凡的人做了一点平凡的事,就因为媒体报道了,就成了英雄典型,不仅县长千里慰问,还成了地方名山的“形象代言人”,这样的“荣誉”是不是门槛太低?政府决策太轻率了?如果都是这样县长还能忙得过来,那山上的照片还能挂得下吗?

  民间常说,夸奖人要适可而止,过度夸赞,甚至不切实际的拔高,那就不是夸赞和表扬,而是吹嘘了,而吹嘘却是极让人反感甚至恶心的。石芳丽在这一事件中,有决心和勇气承担责任,有爱心和信心辞职陪护。而伤者为石芳丽精神所感动,不仅放弃赔偿,还帮助她重新找到了工作。这是一种温暖,但实际上也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件平凡的事情,也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常理,符合我们社会中的公序良俗。明明是正能量现在让其产生了负效应。甚至让被撞者都觉得反常。一件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事情被拔高到如此地步,这不是对正能量的关心和爱护,而是在“画蛇添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