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级督查为何能密集发现环保问题

2014年02月26日 08:00   来源:广州日报   刘国强

  近期发生的全国大范围雾霾现象引发了民众对空气污染的强烈关注,环保部上周派出12个督查组分赴天津、河北等省市,对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进行了督查。仅在河北廊坊19日一天就发现18处问题,甚至霸州一家因污染物超标排放被当地政府责令停业整改的玻璃厂仍在违规生产。上级部门督查能发现这么多的问题,说明督查工作卓有成效,但从另外的角度看,还说明了些什么问题?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在大气污染治理上力度不够。这些大气污染现象,督查组一下来立马就能发现,说明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不需遮遮掩掩的问题,但地方环保部门为什么就没有发现,或者说,发现了也熟视无睹呢?这说明在环保问题上,盛行地方保护主义。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地方利益冲突难以避免,加上地方经济发展一向是官员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样,地方政府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突出的“经济人”特征,以牺牲环境,特别是转移环境成本来换取政绩。

  其实,地方保护主义并不能真正保护地方利益,所谓政绩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环境污染往往具有不可逆性,且治理成本极高,以外溢性污染换取本地短期利益,归根结底受害最深的仍是当地民众。地方利益只是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发展经济也可能只是借口,在更微观的层面上,往往是小团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作祟,不能排除在环境治理上存在更严重的腐败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跨区域的环境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由环保部直接派出督查组对地方环保问题进行督查,这也是中央对地方监管措施的体现,是中央部委对地方利益的一种制衡方式,它有其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的效果上看,这种运动式的突击检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据中青报报道,这次督查组在河南督查时就吃了闭门羹,被多家企业拒之门外。

  解决污染问题,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首先是改变环保部门的权力体系,由上级环保部门直管,不从属地方,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制约;第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在监管到位的情况下,环保成本由市场买单,鼓励企业研发和使用环保产品;第三是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形成自下而上的监督;第四是加重对违反环保政策的企业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处罚力度。这些措施落实了,才有望根治“十面霾伏”。(四川外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将“媒体思维” 落到督查实处    2016年06月24日
  • ·督查的“牙齿”应当更加坚硬    2016年02月01日
  • ·让不作为的官员如坐针毡    2015年09月29日
  • ·抓落实,握紧督查的“杀威棒”    2015年08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