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利润低,一些药企不愿生产“廉价药”,转而生产价格昂贵的替代药。这不仅导致患者的合理用药需求难以满足,更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程度。专家认为,必须通过政策和行业自律措施,确保供应“良心药”,廉价常用药才不会“降价死”。(2月16日《陕西日报》)
已经记不起国家降低了多少回药品的价格,更说不清共有多少种药品降价和降了多少,反正每次降价消息引起的兴奋,很快就被“降价死”打得粉碎,老百姓始终感觉不到降价的利好。比如如今早产儿补钙用的维生素D市面上已经找不到了,原本价格仅需几毛钱,现在家长要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买鱼肝油胶囊加以代替;甲亢病人的常用药甲巯咪唑片(他巴唑),同样闹起了“药荒”;3元多一支的心血管疾病常用药西地兰,也玩起“失踪”的游戏;一些基层医院医生想用廉价常用药治病救人,则要“找关系”外借才行……这些事实足以证明老百姓并非是神经麻木反应迟钝,得了好处还不感恩。
不仅如此,相比成人用药来说,市场上针对6个月以下幼儿的药非常少,廉价药就更少。部分早产儿缺钙需要补充维生素D,但治疗佝偻病的注射剂与口服液经常供货不足。究其原因,也是因为生产维生素D利润低,制药厂不愿生产。
能否像专家说的,依靠行业自律保证“良心药”的供应呢?看来很难,因为“唯利是图”就是资本的属性,不盈利企业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且也难以为继。再说,自律是道德范畴,企业今天有这个觉悟,愿意牺牲利润以尽社会责任,今天它就生产,明天企业没有了这个觉悟或者心情,明天不生产了,你又怎奈何于它?人家投入设备厂房原料人力,不让人家赚钱,只让人家吆喝,那就不是企业,而是慈善,或者公益。当然,企业也做慈善也有公益,但如果把“良心药”的生产寄于慈善,无论如何是靠不住的。
那么,怎么保证群众的需求?只有政府兜底才是可靠的路径。以前计划经济时期,有政策性亏损企业,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生活资料,不允许企业自行定价,目的就是减轻人民负担。现在市场经济了,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将亏损企业淘汰出局。因此,对事关民众健康又无利润可赚的药品,国家应该予以扶持——或者降低税赋,或者进行补贴……把这笔亏损承担起来。同时,对积极生产“良心药”的药企,要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甚至授予他们“良心企业”的称号。反之对于那些改换包装重新命名以维持药品虚价的企业,要进行曝光点名。
这是社会效益的考量,也是民众的期盼。否则难免出现低价药“降价死”的尴尬,不仅让老百姓享受不到真正的实惠,还会影响疾病的治疗。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