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从高校做起

2014年01月13日 10:12   来源:东方网   周锦尉

  日前,笔者去坐落在松江大学城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考察,该院的“产学研协同从高校做起”的办院模式和办学的几个数据,引起我的关注。

  该院有一个“一张桌子四条腿”的办院模式,也就是将“需学研产”视为“四条腿”,融合运作,打造一流院校:“需”就是社会需求,“学”就是教学,“研”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形成知识产权,“产”就是成果交给社会去生产、推向市场。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任务,要求“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应该说,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由国家投入的技术创新和尖端产品,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我们科技成品的产品化、市场化水平还不高;在创新机制中,产学研的链接、协同还是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各有各的发展目标和考核指标(企业为增大利润、高校为教学、科研单位为科研项目),协同作战的意识和运作比较欠缺;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资金的“风险投资板块”还不成熟;技术市场化水平还不高。尤其是“产学研链接、协同不够”是我们创新驱动的一个瓶颈。

  产学研协同,有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之间的机制的改革和重新构造。我以为,这三者,企业是主导,有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就有了动力;科研单位是主阵地,有了科研单位的工作,项目有了保证;高校是基础,有了高校源源不断培养的学生,创新驱动就有了生力军。现在,视觉艺术学院的实践,将“产学研”链接、协同,从高校做起,就成为全社会“产学研”链接、协同的一个极好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肯定和赞扬这种实践。很显然,学生在高等院校的学习阶段,就进行这种“协同”理念的熏陶,“协同”运作的实训,“协同”成果的获取,这为我们的年轻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前,就做了极其有效的历练和培养,为接受社会的工作做了最好的准备。而被社会承认的成果,更会建立和提升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幸福指数”。

  视觉艺术学院有一个“大师工作大楼”,挂着几十位国际大师级的专家大幅照片,几乎都是欧美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以及高科技设计的巨星,该校既推出大师领衔面向社会的培训班,又有大师讲演的讲座,尤其是大师直接带领学生搞创意产品,诸如参与索尼、苹果、路易威顿、微软、汉莎航空思爱普(SAP)设计的“青蛙设计”大师哈特穆德·艾斯林格等,推出一个德稻实验班,他带来国际市场所需的设计项目,以“产品设计”、“动画”两个专业,作为期三天的选拔测试,然后大师设计团队优先考虑、吸纳其中优秀学生参与学习和全过程设计,一支年轻的设计队伍就带出来了。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业界视为新颖的文化产品设计的“孵化平台”。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