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是历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调整产业结构”由去年的第三位提升至第二位,其表述由“加快”变为“大力”,无不显示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并将继续加大力度。
如何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将主导权交给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也契合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化解产能过剩,靠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也要靠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创新。
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不畅,导致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同时,也与政府力量大于市场作用有关。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因此,化解产能过剩要注重让市场调节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竞争引导落后产能退出。政府则应做好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今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将重点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5大行业严重过剩产能。与以往这方面的政策相比,更为强调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运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意见》还提出,通过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创新发展来化解产能过剩,这也正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同样,推动企业创新的主导力量仍然是市场,在市场优胜劣汰的大潮中,不创新便落后、不持续创新便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企业在市场作用的推动下,只有增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也要让市场做决策者。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保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引擎。统计显示,2013年以来,在整体经济低迷的状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却逆势上扬,部分产业增长速度为工业总体的两倍左右,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引领力量。同时,石化、钢铁、有色、装备、轻工、纺织、电子等传统产业也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突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改造工作,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违背市场规律、不当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发展途径和监管手段,同样使一些地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到了市场的“惩罚”。比如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领域,在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鼓励下,一度造成了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并带来了恶性市场竞争。因此,越是前景可观、越是社会和投资者关注的领域,政府和企业越要用冷思维和理性眼光去看待,准确把握市场,避免重蹈蜂拥投资和产能过剩的老路。
创新驱动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治本之路和长久之策。明年,无论是在化解产能过剩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创新都是催化剂。新技术的应用、先进产能的引入,从直接效果上能实现企业原有产能的更新改造,从宏观意义上有利于根本改变产业的竞争结构,对整个产业升级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这些年,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能力得到较大优化提升,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度低、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不仅未能最大限度发挥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也制约了再创新。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讲还是源自市场机制在科技创新领域失灵或作用发挥不到位。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使市场成为创新的主导,就要由市场配置创新资源,使创新体现市场需求、符合产业提升方向。与此同时,要由市场来检验、实现创新的价值,完善保护创新、鼓励创新的机制。
让市场主导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的作用也不可或缺,这正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义所在。如何理解“更好发挥”,首要的就是应突出一“前”一“后”。“前”就是从环境、安全和产业准入条件设置等方面把好准入关,“后”就是要坚持法治市场、强化监管。同时,对于过剩产能退出要强化对职工群众的社会保障支持,对新技术应用、新产业发展还应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市场流通等方面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政府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要围绕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从而真正构筑起企业为主体、创新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升级之路。(黄 鑫)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