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出“乌龙”折射民俗文化的迷失

2013年12月23日 10:43   来源:光明网   张西流

  根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今年准确的冬至时间是12月22日1时11分,但不少台历和手机日历却闹起乌龙,将冬至时间定为12月21日,这下可好,本该22日才煮得恰到好处的羊肉汤锅,提前一天沸腾了。于是,不少人把冬至提前过了。(12月22日《重庆晨报》)

  在纸质台历和手机日历的误导下,重庆许多市民把冬至提前过了,令人忍俊不禁。从表面来看,这个娱乐性较浓的“乌龙”,对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未造成多少负面影响,有的市民虽然提前一天过了冬至,但第二天再过一次也无妨,权当是过了两个冬至,好日子成双。问题是,当市民知道冬至被自己提前过了之后,如果在真正的冬至日再补过一次,他们还能找回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那份虔诚吗,还能拥有那份难得的节日心情吗?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在坊间,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经过数千年发展,冬至已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狗肉、羊肉、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而在笔者家乡鄂南,冬至这天是腌制腊肉、腊鱼等年货的最佳时机。

  可见,冬至“被提前”,看似一件小事,却直接干扰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不仅“毁”掉了一个节日,而且影响到了人们对春节的安排和憧憬。特别是,冬至出“乌龙”,从小处讲,折射出了有关部门对冬至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重视不够;从大处讲,暴露出了当今商品经济社会,对传统节日缺乏应有的敬畏和尊重,从而也暴露出了民俗节令文化的迷失。

  因此,冬至出“乌龙”,该反思和检讨的,不仅是让纸质台历和手机日历出错的出版社和运营商。从某种程度上讲,冬至“被提前”,折射监管滞后。有关部门只注重对元旦、春节等法定节日的发布和安排,而忽略了对冬至等重要传统节日的信息公开,继而也放松了对纸质日历和电子日历正确性的检查和监管。归根结底,还是“抓大放小”的思想观念作祟,反而丢掉了民俗节令文化之“根”。(张西流)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