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月嫂月薪超医学博士:职业比较是一种"隐性歧视"

2013年12月23日 07:20   来源:红网   吴海霞

  昨日,有媒体报道“月嫂月薪28800元,订单排到两年后”,引发社会关注。报道称,北京某家政公司原下岗职工颜燕,经多年磨炼成为金牌月嫂,月薪超过医学博士。(12月21日《新京报》)

  把月嫂高薪和医学博士收入进行比较,就像是一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价值博弈”,且不说没有可比性,就算是有可比性,这种职业比较也让人感觉很不舒服。透过“天价月嫂”职业比较,笔者隐约窥见某种歧视眼光和优越心理作祟,在社会倡导“尊重劳动”的主流氛围中,个别群体还没有给月嫂一个公正的衡量。

  10年前,“月嫂”行业鲜有问津;5年前,这份职业依然被认为是伺候人的“老妈子”;如今,这个行业的工资高出医学博士,彰显了劳动价值的回归,折射了职业等级差别的弱化,无疑是职业观念和社会进步的信号。然而,一些人依然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医学博士”就该比“月嫂”强的残余观念一直顽固存在。

  把职业分为三六九等,这是典型的封建观念。新社会里,虽说职业不分贵贱,可一到现实中,职业的高低贵贱便呈现得泾渭分明。除了月嫂外,还有掏粪工人、入殓师、擦鞋匠等等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职业歧视。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农民工和月嫂的工资似乎就不能高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医学博士,否则就是“虚高”。这样的类比流露着职业歧视,更透露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意识。

  有道是“行行出状元”。“月嫂”经过不懈努力后,有的成为“高级月嫂”或“金牌月嫂”,就算拿“天价高薪“也是天经地义。“天价月嫂”彰显了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认可,而劳动报酬与身份、地位、学历并无必然的因果关联,各种对“天价月嫂”的质疑声,都是缺乏理性认识的表现,更是“红眼病”在作祟。到零工市场看看就会发现,现在不仅是月嫂,所有工人的佣金都在直线上涨,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天价月嫂”只是市场需求的产物,所有的“羡慕嫉妒恨”都是偏激的。

  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除了收入,还有教育、名声、受人尊重程度等等,这些附加值都是月嫂们所没有的。如果白领阶层羡慕“天价月嫂”,那为何不放弃本行,加入到月嫂之列呢?显然这背后还有职业定位、个人发展、人生追求等因素。毕竟月嫂的收入是不稳定的,没人给上保险,没有各种补贴和休假等福利待遇,包括月嫂在内的家政服务行业,尚属于蓝领低端职业,缺乏社会保障覆盖,也没有白领光鲜体面。如果可以“职业身份置换”,我相信几乎没有医学博士愿意去做月嫂。

  总之,对于“天价月嫂”,我们不应该质疑,更不应该歧视。或许,“天价月嫂”蕴含着市场吹起的价格泡沫,也可能这个泡沫会被戳破。但在戳破泡沫时,我们一定要收敛内心的职业优越感,哪怕是有一点点“隐形歧视”也要剔除干净,否则“尊重劳动”就会出现“社会断层”。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