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能量,严肃音乐义不容辞

2013年11月13日 08: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孟令帅

 

  传播正能量,是严肃音乐的责任。目前我国严肃音乐的发展势头逐渐被流行音乐所压倒,据调查,许多歌星的单场演唱会票房可达数千万元人民币,单张唱片发行量数百万张,而这些都是当前严肃音乐望尘莫及的。那么当今社会对流行音乐的需求就真正大于严肃音乐吗?严肃音乐的价值在今天还会不会被认可呢?

  “唯乐不可以为伪”!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先就已提出了严肃音乐对人类社会负有的重大责任。乐,是指雅乐,是道德的光环,不可以伪装,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同时也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论语》中说:“恶郑声之乱雅乐”。其中的指责正说明孔子对“雅乐”的捍卫。当今社会,“雅乐”已化身为严肃音乐,无论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西洋古典音乐,还是一些积极向上的通俗音乐,都已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限制,成为了一门真正的世界通用语言。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传播正能量的严肃音乐始终伴随着人类。在西方,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让18世纪的欧洲人和他们信仰的宗教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向世界诉说着源于痛苦的欢乐。在中国,传统道德永远是民族音乐颂扬的主题;到了近代,譬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千百万民众的爱国热情。可恰恰就在精神高度文明的今天,被圣人所厌恶的“郑声”似乎却占据了上风,一些奇怪的现象应运而生。许多音乐作品非但不能传播正能量,还把一些颓废、消极的思想带给社会,最令人痛心的是青少年尤其受到荼毒。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音乐家们。一些观点认为:严肃音乐是只能“被小众所接受的高雅艺术”。这不但违背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同时也否定了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在音乐与市场关系上,人们经常会走进误区,认为只要能被“接受”就是好的,所以才有许多为了“被接受”而创作的音乐。一部真正的音乐作品应当传播正能量,要倾注创作者的智慧与情感,再加上努力不懈的专业精神,让大众从中得到鼓舞和共鸣。它也许暂时不会被人接受,但迟早会散发出自己的光芒。我国许多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影响远胜于作品的创作年代;在外国,如巴赫、舒伯特的大量作品,也都是在百年以后才充分被人们认知。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作品是为后人而作。

  其次是音乐教育环境需要改变。近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在许多地区还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一些音乐教师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主旨首先应当是“树德立志”,一切技能和形式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手段。在教授学生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其中所表现的道德思想,然后以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正面教育。关于音乐净化人类灵魂、传播正能量的例子数不胜数。作为音乐教师当以此为己任,使孩子们真正热爱音乐,在无数天真无邪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真、善、美的健康种子,以待它日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茁壮成长。

  第三是掌握音乐作品传播渠道的媒介要真正负起责任。许多媒体以博得大众眼球、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音乐的作用在此等环境下沦落为娱乐、赚钱的工具。剧院、音乐厅里艺术家耗费半生心血才能够完成的演出不如体育场里声嘶力竭哭嚎般的一场演唱会卖座;CCTV音乐频道免费的古典音乐普及节目没有需要付费参评的选秀节目受人青睐;各大媒体网站影视歌星的娱乐新闻远比艺术家们穷尽一生追求真理的励志故事引人入胜。媒体的价值取向经常严重阻碍严肃音乐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耳濡目染的大多是一些情感苍白、矫揉造作的音乐作品,其内容片面狭隘,对社会达不到精神层面的教化。青少年过多接受这样作品的结果只能是“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媒介的偏差,使得当前的严肃音乐创作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瓶颈,大量优秀民族音乐、戏曲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在此种环境下难以立足。

  当前我国正在迈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高峰,大众和社会迫切需要更多传播正能量的严肃音乐。音乐艺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是不可分割的。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本性在任何时期任何民族的任何音乐作品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捍卫严肃音乐,传播正能量,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精神催化剂,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对于人类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