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到某地调研座谈,当地一位领导同志介绍完工作之后,对当前其分管领域的形势及对策建议,脱稿作了一个归纳。话毕,他又迫不及待地补上一句:我说的这些并不是什么官话。身为干部,不愿自己的话语被打上“官话”标签,这种心理其实很有普遍性,其中折射的对官话的复杂态度,颇值得深思。
官话,本来有其语言学上的涵义,承载着一些政治和社会功能,无所谓褒贬之分。问题是,时下不仅老百姓对官话十分倒胃口,而且许多干部自身也避讳之至。说白了,“官话”已经被异化,沦为了照本宣科、高谈阔论、废话连篇的代名词。
现在有些干部不光在开会作报告时,就是与群众互动交流时,也尽说些大而空洞的“口号话”、耳熟能详的“客套话”、逢场作戏的“表态话”、言不由衷的“表扬话”,而且不假思索,几乎出口成章,有时还会拉腔拿调,板着一张扑克脸。有些人即使蹲进了大狱写忏悔书时,还不忘那些套话、废话、空话。还有的把说“官话”当成一种“时尚”,热衷于矫揉造作,再简单的事,也要整出个五六点,三五串排比句,否则,就觉得彰显不出领导水平来。如此在语言上瞎折腾,就怨不得人们对“官话”敬而远之,嗤之以鼻了。
诚然,人们反感“官话”,厌倦“官话”,许多干部心里也是明白的,但总有些人改不了动辄官话连篇的毛病,究其原因,往往有这样两大因素:
一是地气不足。有些干部并不是文化水平低,没有理论素养,而是不深入基层,知识点都是书本到书本、报告到文件,不深入群众,大脑中一片空白,自然不知道群众所思所想,也就无法讲得出群众爱听的话。二是自我保护。要说群众爱听的话,必然要求话里有干货,问题要说到要害上,语言要有风格,有时还得有点“刺”。但有的干部生怕一言不当引来麻烦,成为升迁路上的绊脚石,于是,建立起特殊的话语体系,自以为讲官话、说套话就进了“保险箱”。
干部怎么说话,表面上看是“说话技巧”,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问题。就“说”的这个层面来讲,首先要讲真话、心里话。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最能打动人。领导干部要讲披肝沥胆的心里话、恳切实在的真情话、言行一致的直白话,发自肺腑,才能情真意切,声声入耳、句句动人,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俗话说,鼓要敲到点子上。敲准说话的点,前提是要把话语放在大局上考虑,放在群众立场上权衡,把话讲到“节骨眼儿”上,不仅语言精炼,还要入木三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领导干部只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善于学习群众的白话、土话、行话,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质朴生动,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
19世纪美国作家奥利佛·霍尔姆斯曾说:语言腐坏了,臭气还熏染了一国的良心。话风之中见作风,那些套话、空话、大话充斥的“官话”,也是一种陈腐之风,暴露了思想的贫瘠、精神的懈怠和作风上的弊端。因而,改作风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扫除各种“官话”,在语言和思想上树立求真务实的风尚。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