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改善网络舆论生态,使这个“最大变量”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需要更专业化、精细化的治理
蓬勃生长的互联网,是今天中国面临的一个“最大变量”。正如有人说,互联网是“戾气与温情同在”,既可能成为正能量的扩音器,也可能成为负舆论的搅拌机。也因此,处置不好是社会的“心头之患”,处置得当是党和政府促进公共治理和基层民主的新平台。这其中的关键,恐怕就在于能否树立阵地意识,积极介入、因势利导,一句话,既要善管也要善用。
从鼓励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设微博、用好博客,到包括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等中央级媒体、各地党报主动挺进微博舆论场域;从网络名人提出“七条底线”共识,到“两高”出台网络信息相关法律解释;从监察部在一些主要网站开设网络举报监督专区,到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实现通过网络收集反腐败信息与制度化反腐倡廉工作无缝对接。一系列实践表明:我们对互联网舆论生态的治理措施在不断成熟,既敢于对网络谣言等违法言行亮剑,更注意探索互联网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用主动、创新、依法的治理,来呵护网络舆论生态的晴空。
事实上,经过网络的自我净化、治理者的善管善用后,今天中国的网络舆论生态,已经发生不小变化。
从舆论板块看,体制内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异军突起,成为新一类网络“大V”,扭转了前几年政府工作在网上被“围观”的被动局面。
从网络情绪看,戾气在下降,正气在张扬。以9月份数据为例,天涯社区BBS的社会民生类话题中,负面帖文总数下降63%,而天涯论坛帖文信息正面率小幅上升6%。
从发帖内容看,多了信息的及时传递,少了不明真相的评点。一个数据是:从去年的北京暴雨到今年的余姚大水,灾难现场信息的比重从10%上升到56%,而网友隔岸观火式的观点评论和转载从60%下降到15%。
不过,如何掌握好打击谣言与保障信息流动之间的平衡,实现网络治理“软着陆”;如何进一步改善网络舆论生态,使这个“最大变量”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还需要专业化、精细化的治理。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厚互联网的文化土层,推动更多教育科学文化资源上网,吸引更多院士、名家、作家主动进入网络舆论阵地,发出权威之声,让更好的智慧、见识引导大众;我们需要始终保护好互联网“植被”,让普通网民的“沉没之声”,成为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民意参考;我们应该鼓励专业人士理性建言,让那些常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越界发言、信口开河的专家雷语更少些,让理性权威的声音更多些。
当然,我们更要鼓励主流媒体站出来。大是大非问题上,主流媒体特别是其法人微博,要勇于发声,释放正能量。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涌现了众多“公民报道者”,其实不然,这些人只是信息的上传者。多元舆论场上,传统媒体需要发挥“专业队”角色,恪守政治大局观和新闻专业精神,审慎用好媒体的话语权,增强社会粘合度,而不是加剧社会分歧。
我们党历来注重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恽代英办《中国青年》,邹韬奋办《生活》周刊,周恩来领导《新华日报》,很好地团结了青年阶层、市民阶层和民主党派。在执政条件下,这种看家本领不能刀枪入库。今天舆论的主战场是互联网,今天的笔杆子就是鼠标话语权、键盘话语权。要努力打通体制内和民间两个舆论场,把党和政府的决策,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传播到微博客、微信朋友圈和BBS、人人网,真正入耳入脑。
舆情数据揭示:互联网可管可控。进一步掌握好互联网这个舆论主战场上的主动权,就能让互联网弥漫的雾霾渐散,清朗的天空展现。
(作者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