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粮王”破产的警示

2013年10月23日 14:16   来源:荆楚网   朱永杰

  从2009年起,重庆永川区农民梁自然租种了1万多亩粮田搞规模经营。但种粮3年多,他始终面临劳务成本过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自然风险大等现实困难,集约化设计未能破解这些难题,反而处处碰壁,结果这位“粮王”累计亏损200多万元,最终在2012年破产。(10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

  梁自然早年外出务工,2003年回乡搞起了稻米加工厂。搞大米加工,最烦心的就是要从一家一户收购稻米,粮源没保障,稻米品种不一,优劣混杂,没法卖上好价钱。因此他萌生了自己租地种粮的想法。2009年初,梁自然租用永川区朱沱镇8个村、2632户农民的1。06万亩稻田,种植水稻,变身重庆最大“粮王”。

  为提高种粮效益,梁自然设计了完整的集约化生产方案:组建劳务合作社,解决无人种地问题;建立农机服务队,提高种粮效率;统一供种、施肥,保证粮食品质……。按照方案,万亩粮田每年能提供5500吨左右的稳定粮源。通过集约化经营,能在粮食生产环节实现收支平衡,在大米加工环节则能盈利。种植1万多亩水田,一年纯收入200万元左右。但实际上,3年种粮,梁自然看似完善的集约化生产方案,既没能降低种粮成本,反而由于雇佣劳力成本猛涨,不断挤压种粮利润;也没能解决田块细碎,单位面积投入高的问题,反而租地面积越大,亏损越多。

  这种亏损,主要是人工劳务成本太高的因素造成的。比如,他流转的1万多亩地细碎分成了8500多块稻田,虽然有农机服务队,还有大量农机设备,但也只能解决40%左右连片水田的机械化耕作问题。剩下的田块农机服务队派不上用场,需要大量人力排工、排活,每亩成本要增加2倍。各环节成本摊下来,比散户种粮还高。为啥有了完整的集约化设计,种粮还是不赚钱,甚至亏本?梁自然认为,一是种地过分求大,盲目投资,没有真正做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政府农业补贴、农业金融、保险等支撑体系建设滞后,大户种地抗风险能力弱。

  重庆“粮王”一败涂地的教训是深刻的,在笔者看来,他还是估错了形势,打错了算盘。走到田间地头,走访老农,他们会摇头说,种地不赚钱,靠种地发财那是痴心妄想。这些年,虽然种地不再交公粮,有了补贴,只赚不赔,但是,假如撂荒,因为有粮补,确实只赚不赔;如果种地,就要赔钱。化肥价格翻番,收割种价格也翻番,如果不计人工成本,每亩地每年能净赚个秋收。注意了,这个人工成本可是巨大的。除草、施肥、抗旱、管理等,少一样都不行。笔者老家四五亩田,由年迈的父母耕种,其中付出的劳动力,四五千块钱是购买不到的。虽然秋收后,粮仓里有花生有玉米,但那些秋粮的价值并不大,作价也就是每亩地在千元左右。

  所以,针对重庆“粮王”“集约化”种万亩农田3年亏本200万元的事情,我们应该更深层次地看到,种地不赚钱这个“苦果”依然普遍存在,我们的农业依然问题严重,谁都不敢为此麻痹大意。幸亏,我们的18亿亩土地上,还有亿万父老乡亲不计人工成本呵护着自己的口粮,让我们还有粮食吃,不闹饥荒。然而,扪心自问,我们吃饭吃得心安吗?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