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经典的艺术离不开文明的观众

2013年10月15日 08:13   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评论员 吉祥

  “欧美经典美术大展”这两天在省博物馆进行试开放,但因参观者众多,现场发生了拥堵现象,展厅的玻璃也受到了损坏。

  十艺节来到山东,这让很多老百姓有了在家门口近距离一睹世界艺术瑰宝的机会,此次欧美经典美术大展便汇聚了达·芬奇、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名作。

  说实话,能够与如此重量级的艺术作品亲密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好好欣赏一番的急切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不过,在观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小插曲,诸如拥堵并破坏了展厅的玻璃,有观众在现场喧哗等现象,不仅与艺术氛围不搭,还有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

  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有客观原因,比如,场馆管理方对人流量的预估不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体现出很多观众对逛博物馆、看演出需要遵守哪些规范还很陌生。

  十艺节期间,高水平的艺术展览、文化演出还有很多,这次展览中出现的小问题,可以说很及时地为我们上了一堂课。欣赏艺术,首先要尊重艺术,这既体现在对艺术家劳动成果的尊重上,如在演出结束时的掌声;也体现在对营造良好艺术氛围的自觉上,如不在看展览时喧哗、看演出时不接听手机。

  改变这些不文明的举止,既有赖对文明规范的长期教育、训练,当下也离不开展馆、剧院方面在现场及时地提醒疏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会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省博此次展览出现拥堵也可见大家对艺术盛宴的渴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部门应该及时回应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此外,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出现,也凸显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的淡薄。

  在十艺节开幕前,组委会便向社会倡导文明观演,希望这次艺术盛宴能够展示山东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文明形象。组委会的倡导既包括了观看演出时该注意哪些细节这样的提醒,也有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秩序这样的倡议。

  这些要求并不高,与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种规则并无二致。从中也可以看出,做一个文明的观众,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无非是对文明规范的自觉体认,对规则的自觉遵守。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2016年07月18日
  • ·文明出游不应“内外有别”    2016年06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