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恰逢世界无车日。在我国,北京、杭州等地以公务人员带头不开车、地铁延长运行时间、停车场免费开放等一系列活动,迎接“无车日”的到来。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破亿,其中私家车的数量增速一直居高不下。“北上广”等大城市纷纷出台限购等措施,借此抑制过度活跃的市场需求,控制汽车数量。
一方面是民众对于汽车高涨的购买热情,另一方面,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也不可忽视。汽车尾气作为空气污染的一大来源,被列入很多地方的重点整治日程。在无车日到来时,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够获得片刻的清净,这正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
要想使“无车日”成为常态,发展公共交通是必要的基础。目前,多数地方在公共交通建设上,依然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水平低下、设备更新缓慢、线路不够合理、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无法有效满足民众需求,也无法起到分流私家车乘客以减少车辆数量的作用。“徒步上班、低碳出行”是现在炙手可热的宣传口号。但日益恶劣的城市道路和空气环境使骑车上班等只能成为“看上去很美”的方式。
“无车日”的意义不应仅仅在于这一天“仪式性”的活动,它应该深深烙印在城市的管理者心中,并在行动上常态化地付诸实践,通过全盘考虑、统筹协作,给民众一个“无车亦通畅”的交通环境。
(新华社记者 刘硕)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