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在中亚“三不”,中国拒绝帝国思维

2013年09月10日 07:56   来源:环球时报   社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中亚国家访问。一位大国元首抽出很长的时间连续访问中亚四个国家,这是罕见的,足以证明中国对中亚的特殊重视。

  苏联解体后中亚出现多个独立国家,它们成为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全新因素。在传统国际政治思维中,中亚的变化为大国争夺影响力和构建势力范围提供了空间。一些国际观察家习惯性地将中国纳入这种战略游戏,视中国为中亚地缘政治的“新玩家”。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哈萨克斯坦表达了中国的“三不”: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这决非空话或外交辞令。从构建新型国家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些主张,就不难理解中国的真诚。

  现代中国不是帝国,中国社会对外交关系中的帝国思维有着根深蒂固的拒绝。近代以来中国饱受欺凌,对国家平等怀有欧美社会难以理解的向往和追求。中国人很讲国际关系中的“权利”,不喜欢动辄谈“权力”。中国今天的力量变得强大,但我们作为弱国时的很多国际理想融进国家的政治血液中。

  中国向世界各地、包括向中亚的外交拓展不是以炮舰政策推动的。中国同小国的经济合作也不是高高在上、通过大国综合优势强行谋利的。比如在中亚,中国同该地区各国的合作充满互利精神,中国大小公司在中亚勤勉做事,认真搭建所在国同中国的互惠桥梁。中国人在中亚既做了大型工程,也做了不少低端工作。无论中国公司还是中国人在中亚都只是合作者,而非发号施令者,更不是“老爷”。

  中国同中亚的各合作项目、包括能源合作都不是中国一方说了算,而是双方共同把控合作方向。互利是所有项目最强大的纽带,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屈从关系。中国在创造中亚各国与外部世界开展合作的一种选项,如果说中国因此同其他大国存在竞争关系,那么这种竞争也是公开透明和良性的,它的直接受益者首先是中亚国家。

  中国崛起不是排他性过程,处处洋溢了共存和互利意识。由于中国国家规模庞大,我们清醒意识到中国的国家利益构建必须具有开放性,必须尽可能同时有益于其他国家的战略利益,或者至少不与它们直接发生抵触。

  我们相信,世界的发展空间还有着巨大的待开发容量,它们不是你占了我就没有的关系,那对人类的未来将是可怕的。最重要的是中国要同世界各国在发现、创造这些新空间上开展耐心、有效的合作。

  西方舆论不断有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在非洲或拉美激烈争夺的说法,俄罗斯舆论也有中国同美俄在中亚开展博弈的议论。其实中国压根就没打算到世界任何地方做什么“拳手”,外界把中国的外交动机想复杂了。中国就是在不断发展,经济能力在溢出,同世界各国发生自然而正常的联系、合作。中国在以合作者的诚意和姿态走向世界。

  外界对中国有误读可以理解,因为世界在零和性国际政治游戏中生活得太久了。中国不是新型国际关系的苦行者,而是这样做对中国来说最现实,也最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不愿意刚刚有一些发展起来的眉目就四处冲突,不希望中国开始扮演重要角色的世界重新往帝国主义时代走,我们认为和平而且平等的世界最适合中国人民。

  中俄关系已然是大国关系的典范,中美在发展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中国的外交探索面堪称非常广泛。我们真心希望,中亚国家同中国也能成为不同实力国家之间战略互信和全方位合作的楷模。这显然能最大限度地创造利益,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利益分享面。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