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杜铭:可再生能源如何布局落子 为何如此"纠结"

2013年09月09日 10:05   来源:经济日报   

  在吉林白城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看着无数巨大的“风车”在蓝天白云下缓缓转动,似乎是一幅赏心悦目的惟美画卷。然而,当了解到庞大的投资出现亏损、宝贵的风力资源被白白地丢弃、甚至还需要从外省买煤发电之后,所有人都不禁为可再生能源的困境“纠结”万分。

  如果把传统能源比作中年的“成功人士”,那么可再生能源更像是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新生婴儿。在成年人统治世界的游戏规则下,这个婴儿走得跌跌撞撞、步履维艰。

  传统能源从生产到消费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备的体系,可再生能源想要突出重围,会遇到很多有形和无形的“门槛”,比如能源价格机制、电网的调度、政策的扶持力度等,甚至包括各方利益的平衡,其难度可想而知。可再生能源要摆脱尴尬,与其要“政策”,不如要“改革”,调整束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清洁能源参与市场竞争的格局。

  发展可再生能源,也意味着全社会都要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作出改变,并为之付出代价。虽然人们已经习惯使用化石能源,但是也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其带来的环境代价。应该让更多人认识到,与传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珍贵的清洁性。应该从制度安排上体现出使用非可再生能源的“隐性”成本,从而给双方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

  能源是一盘大棋,牵一发而动全身。可再生能源如何布局落子,需要高超智慧和前瞻眼光。(杜铭)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