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日前发布了《5044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审计结果》公告。公告显示,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能源节约利用(21110款)、可再生能源(21112款)和资源综合利用(21113款)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资金16.17亿元,占延伸审计资金额的2.6%。
根据公告列出的违规名单,不仅涉及汽车、空调、造纸、玻璃、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而且诸多知名企业“榜上有名”, 如格力、格兰仕、美的、TCL、长虹、扬子空调等。同时,一些地方的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也成了这一违规行为的帮凶,帮助企业弄虚作假,套取节能资金,获取不当利益。
众所周知,中国已成为能源消耗世界第一大国,更重要的,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能源需求总量也会不断增加,能源消耗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加大节能降耗力度,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鼓励企业多生产节能产品,中国在能源消耗与利用方面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尖锐,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等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与削弱。
要知道,在能源消耗与利用方面,相关国家已经对我国施加了很多压力。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美国等国家就明确向我国提出了许多苛刻要求,附加了许多苛刻条件,要求我国象发达国家一样承担相关责任。
虽然中国政府竭尽全力进行抗辩,并作出了许多让步。但是,由于背负着能源消耗世界第一的“特殊荣誉”,导致抗辩的底气严重不足,反抗力严重不强,还是被迫做出了一系列的承诺。
要化解这一矛盾,避免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不再因为能源消耗过多而受到进一步影响与削弱,仅仅依靠政府的承诺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得到企业和居民、特别是企业的大力支持。给节约利用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企业以财政补贴,无疑是政府在节能降耗方面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对相关企业来说,能够得到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除了可以得到一份经营以外的收入之外,更重要的还在客观上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形象与信誉。
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在节能降耗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并加大对节能降耗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那么,中国的能源消耗与利用工作就能步入良性循环,中国政府作出的各项承诺也就能够如其实现,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问题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节能降耗对企业和中国经济的重要,更多的还是只看到财政补贴资金的利益诱惑,从而在争取国家财政补贴时,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试图以虚假“成果”骗取和套取国家财政补贴资金。
尤其让人难以容忍的是,这些骗取和套取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的企业,竟然相当一部分是国内知名企业,甚至是世界知名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在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上,还都贴上了相关能效标识。
如果不是此次国家审计署的审计,这些企业不仅欺骗了政府,将财政补贴资金被非法占有,而且还明目张胆地欺骗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上当受骗。如此行为,必须严厉处罚,严惩不贷。因为,如果不对这样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会让更多的企业效仿,会让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形成统一的“利益链”。
首先,要立即责令相关企业停止使用效能标识,并按规定予以整顿;第二,要按规定追回获利的财政补贴资金,并处以不少于补贴资金数额30%以上的罚款;第三,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出具相关证明的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予以纪律、法规处分,并对企业公开通报批评;第四,给购买了此类产品的消费者予以退货或给予相应赔偿,并向消费者公开道歉;第五,如果今后再发生类似现象,相关职能部门、司法机关可以按照有关法规,视同偷漏税进行处理。
总之,只有对这样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才不会有类似问题再发生,中国的节能降耗工作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