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随着武汉一特大网络造谣团伙被查获,传播六个半月之久的山东“高压泵地下排污”被证实为谣言。理论上讲,这起轰动全国的环保事件本该就此结束,熟料,9月1日,作为事件的主角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却与大V邓飞“杠上”了。两者交锋在媒体的介入下迅速演变成公共事件,官民辩论的问政形式再次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
二、微博交锋下的官民情绪演进
8月31日,@新华社中国网事发布消息称,炒作“高压泵地下排污”的网络团伙被查,该讯息令此前遭受巨大舆论压力的山东环保部门欢欣不已,其官方微博@山东环境在第一时间转发此消息,附带着写下了一句引发争议的话语: “春节以来,山东环保为查证网传‘高压泵深井排污’付出极大的行政成本,不少企业甚至暂停生产被挖地三尺,但时至今日,所有举报竟无—属实!” 。此番言语虽指向不详,但从与媒体的互动不难看出,官方显然对此前来自网络的爆料与批评有所不满。似乎有意识的向外界表明,过去所有质疑与指责都是诬陷,山东环保部门一直很委屈。
然而,一些网络大V对此不以为然。
之前一直以此事向政府发难的大V@邓飞迅速跟进:“哪个企业被山东环保厅挖地三尺了?”这一咄咄逼人的发问,犹如一盆冷水迎面泼向了山东环保部门,很明显,邓飞对山东环保部门的表现依旧质疑。
面对意见领袖的诘问,@山东环境态度强硬,迅速反问邓飞,“问邓先生,被冤枉的企业名单公布以后,您是否愿意向他们一一道歉呢?”并单独发微博称:“顺应网络大V邓先生要求,我们将会公布春节以来受‘高压泵深井排污’冤枉的企业名单、被迫停产的企业名单以及被‘挖地三尺’的企业名单。在这个事件当中邓先生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他自己清楚,许多参与者也清楚。希望邓先生勇于担当才好。”
@山东环境 的反问,抓住了近期打击网络谣言的有利环境,除直接将邓飞归为“大V”之外,也容易让人联想到“造谣”这个敏感词。其希望邓飞勇于担当的表态,似乎暗示,邓飞要对助长谣言疯传,造成的不良后果负责,而这一段话语也被网民解读为,山东环保部门将对邓飞采取“报复”手段,已解“心头之恨”。剖析山东环保部门的表态,不难发现,他们是铁了心的要与邓飞叫板。某种程度上表明,山东环保部门迫切需要通过一场“胜利”来摆脱长期以来饱受舆论诟病悲惨现状,而将矛头指向邓飞更具“正身”意义。@邓飞 还击道:“政府公开信息需和民众对赌吗?”我要你公开,你要我道歉?两个问号目的明显——变被动为主动,抢占民意的上风。
至此,@山东环境 将政务公开与“网络大V”带入同一个语境之中,官方的回应耍了点小聪明:官方愿意放低身段,回应民之申请,但在“打击网谣”的特定语境中,官方的身份明显带着某种优越感和俯视性。
随着网友的关注度逐步加大,这场辩论中的理性精神也逐渐得到了凸现。山东环保厅逐渐地切割了“造谣”和“大V”的概念,回到单纯的事件真相上来,双方终于用共识取代了偏见、用理解打破了隔阂。
9月1日8时52分,@山东环境 突然话锋一转:“我们高度评价和真诚欢迎公众的监督。春节以来,山东环保收到的每一份具备调查条件的举报以及查处结果,都在山东环境网站进行了公开。许多务实理性的民间环保人士为我们及时查处环境违规违法行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对他们的无私奉献高度评价并将不断深化这种合作。”
这一巧妙回应,实际上已主动廓清批评言论与造谣传谣之间的界限。对此积极信号,@邓飞 见好就收。
10时47分,@山东环境 再次伸出橄榄枝,主动转发邓飞上述微博时附评:“实事求是天地宽。拥有数百万粉丝的邓先生实在不必担心来自山东的所谓‘报复’。山东环保不会那么‘小心眼’。但是我们真诚希望所有关心环境的人们共同遵守爱国、公益、务实、理性的准则,从不同角度,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环保大业。”
11时12分,@邓飞 回应:“我个人谨慎欢迎山东环保厅官微公开承诺不报复网友。下一步,我们申请贵厅公开依据网友举报而做出的调查详尽信息。先摊开事实,让我们学习官民对话,克制有序讨论一个社会问题,并尝试合作解决我们共同社会问题。请同学们踊跃参与。”
至此,这场由网络大V发起的对于“官”执法真相的辩论,从理性表达进入沟通合作的阶段。
三、舆论关注度分析
《人民日报》评论定调,主流媒体认同理性言和。
从媒体关注趋势来看,“@山东环境与@邓飞的辩论”事件出现两次峰值。第一次舆论高潮出现与1日当天,辩论聚焦微博对话。双方持续六小时10几轮的较量成为舆论热议核心。第二次峰值出现在3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坦诚沟通是化解误会的良方》为此事定下舆论基调。文章认为,这场思想的碰撞,向微博客上成百上千万“围观”网友展现了理性的力量,也为两个舆论场的对接尝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党报肯定双方理性言和的权威发声,将公众对此事的议论引向 “官民协商”的对话机制研讨上。同时也为正确看待官民对话,重新认识网络问政作出舆论导向作用。
随后,新华每日电讯和《华西都市报》同时发表的《官民微博交锋也是良性互动》,以及京华时报《官微与大V多互动方能求同存异》、成都商报《网上官民的真诚互动是消弭对立的法宝》所持观点同《人民日报》基本一致。
都市报支持“邓飞式”叫板,强调规劝政府的重要。
较之主要媒体的宏观定性,终究还是站在邓飞身边的地方媒体多些。《重庆时报》刊发评论《由官微大V交锋看官民对话》称,固然也为官微大V交锋“由剑拔弩张变得温暖可人”而感到高兴,但“内心的环境焦虑”未能散去,更指“在打击网络谣言的微妙形势下,山东环保厅官微选择这个时候向曾经表达质疑和异议的大V邓飞叫板,很是值得玩味”。
《钱江晚报》评论《邓飞与山东环保部门,只隔了真相的距离》暗指山东环保是在“借势打谣”。文章称,“质疑总归是质疑,即便质疑的本身还难免不够精准,难免会有失当,但质疑这种监督的方式,与主观恶意的谣言惑众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没有百分之一百的精准就不能质疑与监督,这等同于将民众的监督权收回了官方的手中。若此,真相就只握在权力的手心里,想拿出来示人,完全看权力的情绪。
如果说,市场化媒体“规劝政府”稍显隐晦,那么南方系媒体则明显得多。《南方都市报》,在其社论《不能因“受伤”而让官民互动失去理性》,结语处称,“作为网络影响力巨大的大V,在转发那些触目惊心的消息时,的确应当谨慎,甚至做一些必要的求证。山东省环保厅在微博中表达委屈,可能的确反映了当初官方遇到的困境。然而对政府部门提出类似信息公开这样的要求,并非不合理,而是关切公共利益的表现,以道歉来要挟对方,俨然已经让自己立于监督者的对立面”。
《新京报》更是允许评论员于德清假意为双方“握手言欢”而欢呼,笔锋一转,用上了激将法,要的就是《山东环保不妨公布蒙冤排污企业名单》。文章称,如果,山东环保部门觉得自己是理直气壮的,相关企业也是清白的,蒙受了不白之冤,不妨就把“蒙冤排污企业”名单公布一下。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众的评价也是最公正的,民众既能辨别那些危言耸听的谣言,也能给蒙冤者以恰如其分的奖赏。为那些被怀疑的、受影响的企业恢复名誉,将他们的名单公布给大众,最好不过。
网民“围观式政治参与”意识强烈,意见领袖、媒体官微活跃。
@山东环境与@邓飞的辩论事件,网民与意见领袖的参与讨论值得一看。特别是在网络互联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民“围观式政治参与”越发明显。不少网民积极留言声援邓飞。一些网民认为,政府应该坦诚的面对质疑,尊重倾听大众的意见。在了解民众诉求的过程中改进工作作风。网民“摩尼教掌门人”称,邓飞是在帮助环保厅履行职责,给其提供有用信息,至于信息是否完全可靠,需要环保厅在工作中核实查证,有就严查,若没有,也要履行对公众的环保职责,对信息提供者的工作表示感谢。这才是政府部门应有态度。
部分网民认为,舆论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恰恰说明有关部门管理的失责,在扭曲的权力观作用下,常态化的监管沦为奢侈品,遮掩问题则成了主要工作。网民“静水鉴己”称,公共治理的难点不在“难治”而在“不为”!环保官少喝几杯茶,多在河边走,就会知道企业污染之严重!少坐而争论企业的冤枉,多行而严查减排的措施,才会让群众满意,为政府赢得民心!
与网民习惯性质疑政府不同,媒体官微、意见领袖则积极的引导大众理性看待“官民辩论”。@人民日报微博评论称,社会转型期的舆情环境错综复杂,民众对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十分敏感,容易引发不满。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要在民众信息知情权的尊重和保障上做足功夫,在平等坦诚沟通中有力还原事情真相,达成共识和合作。此番言论,为更多的媒体官微跟进开了好头。@新京报认为,大v邓飞与@山东环境 的交锋引人注目。网络社交功能迅猛发展,政府确需语法革命,"我说你听"的模式早已过时,官民平等发声,言行守法律。
媒体官微的积极引导引发意见领袖相继发声。法律学者徐昕称,欢迎山东环保厅就山东污染作自我批评。资深媒体人杨锦麟也认为,理性而非粗暴,才是真正的和谐。受网络名人的影响,网民的观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张合作协商解决发展问题的呼声占据主流。网民“凌晨两点半”称,政务微博一定要勇于表达,甚至辩论,信息自由流通和官民互动将有力还原事情真相,达成共识和合作。我们不是一个撕裂和对立的社会,真诚欢迎@山东环境公开交流。
四、舆情分析:官民辩论何时成问政常态
官民辩论好处虽多,毕竟只是一种形式创新的自我循环。只有突破这种自我循环,官民辩论才能找到价值归宿而避免沦于作秀。换言之,更多民众也不应只是个案官民辩论的看客,而应成为辩论的主体。可以预见的是,官民之间的辩论或讨论一旦发生,一定与百姓当下的切身利益攸关,而决非无关痛痒的坐而论道。
“大众麦克风时代”官民交锋,媒体舆论场充满辩证性。@山东环境与@邓飞的辩论,媒体既有“规劝政府”的非议也有“提醒大V”的告诫。看似没有交集的关注,实则拥有诸多共识点,剖析这场官民辩论下的媒体舆论,无论是中央媒体亦或是地方媒体,尽管角度立场多有不同,但他们都主张理性协商平等对话。这就是共识。有共识才会有共同的声音,短短几日,数千篇报道相继出炉,如此高涨的舆论氛围,足以说明,传媒对官民辩论问政的关注和期待。而这种热情更是对民意人心的回应和尊重。
作为承载社情民意的微博舆论场,同样为官民辩论的常态化做好必要的共识准备。@山东环境与@邓飞的辩论,官与民的较量注定是一场极具看点的“大片”。对于其中的主角,网民和意见领袖的态度也经历了从习惯性质疑到交叉争鸣再到趋于共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存在反复,好在结果是和谐的。
辩论是一种极端的讨论形式,剑拔弩张的气氛与各执己见的风格,并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然,如果能规避辩论固有的弊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议题安排,以各自真实立场充分表达各自真实意愿,则名之为辩论亦无不可。
(责任编辑:武晓娟)